“扫一扫”
CBF

4年后江豚可能灭绝


发布时间:2013-01-04 17:07:3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2012年末的这几天,长江江豚考察队副总指挥王克雄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在最近的科学考察过程中,他和队员们发现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的数量骤然减少,生存堪忧。

从武汉—上海长江段近1100公里的单程航行,王克雄率队驾驶着科学考察船、从武汉出发一共花了10多天,终于顺利抵达了上海市杨浦区的复兴岛码头,途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目的是为了考察现有江豚的数量及其种群的变化。

在此次航行中,科考队目视观察发现长江豚共有177头次、声学观察检测江豚86头次,预计江豚的总数不到500头。而早在2006年,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曾做过同样的科学考察,当时观察到的江豚数量达1800头。

“预计15年后,江豚将可能灭绝。”王克雄忧心忡忡地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继2006年白稽豚功能性灭绝之后,堪称“水中大熊猫”的江豚将步其后尘,遭遇灭顶之灾。
 
保护区级别亟待提升

据介绍,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13个全球旗舰物种之一,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

目前,在长江中下游已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建立了6个江豚自然保护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应该建设生产性设施,但是很多豚类自然保护区都地处长江的黄金水道,航运、渔业等经济活动很难避免。


作为科考队成员之一、WWF(中国)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参与整个科学考察的全过程,他深刻体会到一点:密集的航运直接影响江豚的生活和繁殖。

“特别是进入南京江段之后,航运异常繁忙,我们在镇江—江阴江段半个小时统计到的货船高达88次。今年在这一江段只发现了13头次江豚,而在2006年则发现了40头次,数量明显减少了一半多。”他进一步表示,由于人类过多侵占了自然资源,逼着江豚只能转移到夹江、汊江和州滩涂水域,比如在夹江和滩涂水域较多的湖口—安庆江段在一天内发现了45头次江豚,这是此次科考单天目击江豚数量最多的一次。

科研人员发现,在目前江面上,船只航行的线路都不固定,严重干扰了江豚的正常生活。江豚的声纳一般在100千赫左右,而人类的声纳只有20千赫左右,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江豚的声纳属于超声波,必须使用专业仪器才能检测出来。而且,常年生活在水中的江豚视力功能很差,它们平时依靠声纳“探路”,游弋的距离一般低于自己声纳探测的距离,非常小心翼翼。但由于船只航行的线路变化较大、速度较快,仍有不少江豚误撞上船只的螺旋桨,伤残至死。

“现在看来,江豚应该尽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最大程度保护其种群。”王克雄焦急地呼吁,为了尽快挽救江豚,水生所正协助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修订《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作为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建议升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并新增湖北鄂州—武穴江段为江豚自然保护区。因为只有提高保护区的级别,才能相应地限制一些涉水商业工程,并采取固定船只的航运线路等“多管齐下”举措,逐渐修复江豚的生存环境。

但这对当地政府部门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一旦限制了商业项目的建设,自然会影响GDP指标的完成和政绩,当地政府并不乐意为之。

徐亚平孤军奋战

  今年40多岁的徐亚平从小在湘江、洞庭湖边长大,曾无数次亲眼见过江豚雀跃的壮观场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几乎天天看见江豚成群结队,犹如草原上的骏马奔腾而来,蔚为壮观。”近日,他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回忆道,但现在很难看见活着的江豚了,他的内心极为沉重。“我们已经对不起白暨豚了,难道还要对不起江豚吗?!江豚灭了,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罪责!”

徐亚平告诉记者,在2006年生活在洞庭湖江豚的数量为230头;2012年3月份下降至85头;同年4月份,江豚死亡10多头;同年10月份死亡一头江豚,11月份又死亡2头……“而且,人类的疯狂猎取自然资源,导致洞庭湖成为了‘孤岛’,江豚洄游通道阻断,造成其种群交换受阻、近亲繁殖,很不利于江豚的健康发展。”他如是说。
 
据业内人士预测,在目前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江豚死亡的速率在每年40%—50%之间,照这样下去,长江江豚将继白鳍豚后在3—4年内功能性灭绝。其中,洞庭湖的江豚极有可能成为长江全流域最早灭绝的种群。

徐亚平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既是《湖南日报》的记者,也是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去年,他寻求各级领导的支持,冲破各种阻力,仅用了7天,就成立了江豚保护协会,创下了一个“湖南之最”:获得官方批准最快的民间协会。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保护江豚的民间组织,首次发表了《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

谈到江豚的死亡原因,徐亚平快人快语:“人类对江豚的危害有三——其一是水。三峡工程导致长江、洞庭湖水位降低,江豚的生活空间不断压缩;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干流水质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江豚的发育、生活和繁殖。二是非法捕捞。迷魂阵、电打鱼、矮围、拖网、滚钩、地龙王等毁灭性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走向枯竭,从而使江豚食物严重匮乏;这些工具也必定直接造成江豚受伤和死亡。三是无序采砂,可能直接打死江豚;还给江豚精神折磨;也损坏鱼类的产床,加速鱼类枯竭,粉碎江豚食物链。”

他近乎愤怒地说:“江豚危机,其实是人祸,不是天灾。它直接拉响了长江、洞庭湖生态警报。”

所以,在协会尚未成立之时,他们的水上巡逻队就开始昼夜巡逻,劝阻非法捕鱼。与“正规军”相比,他们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连一艘像样的巡逻船只都没有。与此同时,徐亚平和13位志愿者共同立下“生死状”,誓死阻击非法捕捞,他们经常在晚上经常深入东洞庭湖腹地,对非法捕捞渔业资源和江豚安全展开调查。

从2011年8月开始,徐亚平本人每天坚持工作15个小时;协会会员和志愿者昼夜值班,他们体力、精力严重透支!到12月中旬止,尽管没有得到政府部门一分钱资助,但他们已投入了120多万元。除部分由徐亚平、副会长彭祥林个人承担,大部分都是负债的。

  保卫江豚,不仅有自然风险,还会得罪某些既得利益者。有人责难,有人威胁恐吓,也有人下毒手,譬如戳坏徐亚平的小车轮胎、贴上一个“杀”字;1位巡逻队员半夜巡逻归来被人打伤……如此事件屡见不鲜。

   冷漠“杀死”江豚

在2011年夏天,有100多名大学生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洞庭湖边的11个城市96个社区开展了调研和宣传。今年22岁的肖勇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源环保协会的志愿者,他是骨干之一。

肖勇马上就要毕业参加工作了,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退出志愿者队伍,移交给下一拨的“接班人”。这些年的志愿者生涯,最令他自豪的一件事情是: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力量正在逐步壮大,即从2009年的9人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20人,他希望这个数字的增加再快一些、范围更大一些,这样就能增强保护江豚的力量。

回顾自己的志愿者生涯,肖勇的感触颇多。他告诉本刊记者,他这辈子也不会忘记志愿者守护江豚的日日夜夜,这段生活对他的影响太大了。

“我们在洞庭湖畔进行了长达3年的江豚认知度调查,却只在野外看到过一次江豚。”近日,肖勇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采访时表示,他和同学们在调查过程中还意外地体会到一点:人们对于江豚的冷漠。大多数人对于江豚的保护意识淡薄,甚至还分不清楚江豚和河豚;只有极少数人能准确说出长江的禁渔期。

从整体而言,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和关心江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比如在2012年的1月初,在江西鄱阳湖湿地公园举行的活动总结和颁奖仪式上,3396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人不愿意参加江豚救护方面的培训,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意成为江豚保护的志愿者。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