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修行学者宋华


发布时间:2013-01-04 16:11:5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坚持不仅仅是走完脚下的荒滩、沙漠,或是盐碱地,而下去一份自信和理由。

这段话是宋华在2012年5月25日发的一条微博,当时他正在穿越戈壁,挑战自己的极限。从宋华数量不多的微博中可以看出,他严于律己,讨论的话题大多是他研究的领域。不过,他也时常感性,且爱好

广泛。譬如,在6月13日他感慨道:回到13年前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感觉清水寺依然婀娜,银阁寺依旧娟秀,踏过哲学小道,眺望京大的钟楼,似乎在用手去触模一个依稀的梦,不由得感叹光阴荏苒,

时间如梭。

这是文字中的宋华,现实中的他也如此。在宋华的办公室,书架上堆满了各种书籍,也有他自己写的书。正如一本深刻的书,多半要在仔细读完以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和宋华交谈完,发现他不但外表

谦和友好,内心世界也非常丰富。和他从事的研究一样,宋华的表达方式生动而广博。他说,在学校里,每个人都是修行者。

“我们那届最后读博的就两人”

约好上午9点钟采访宋华,眼见时间已到,却一直等不到车,“堵城北京”可谓名副其实。给宋华发短信表达歉意后,他迅速回复了三个字:没关系。终于到达中国人民大学的西校门口,宋华的办公室就在

门口左侧,砖红色的建筑透着摩登的商业化气息,看到门口来去匆匆的学子们,才想起草堂茗香的意境来。于是,就在“海角天涯心路在,百家廊外月如初”的感慨中开始了和宋华的交谈。

宋华1969年1月出生于武汉,父母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工作,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宋华现在身份有点多元化,集“官产学”于一身。作为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企业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华还兼

任中国物流协会理事,同时是一名曾留学海外的博士后。

翻开宋华的履历,良好的教育背景为其增色不少。1989年至1992年,宋华在中南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时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下海之风骤然兴起,读书无用论盛行,有种说法是:搞导弹的不如剃

头的。当时中南财大全校一共才89个硕士生,99%都下海了,全跑去了深圳。但宋华的父母告诉他,中国人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都这样想中国就不会有发展,总有一天人们会觉得知识很重要。宋华

遵循了内心的召唤,他不喜欢经商,就继续留校攻读博士。“我们那届最后读博的就两人,我一个,另一个同学现在商业银行里任职。”宋华笑着摇了摇头。

1995年博士毕业后,宋华到人民大学任教,用他的话来说,他对人民大学有一种情结。其实在1992年报考博士时,宋华就填报了人民大学,当时也被录取,但因为自己的中南财大硕士生导师也是博士生导

师,因此母校不愿放他走。在人民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宋华的求知欲又开始“膨胀”,于是赴日本京都大学深造,这才开始接触物流。在日本呆了两年多,1999年宋华学成归国,再次回到在他看来开放民

主的人民大学。

当时国内还没有物流专业,宋华在日本京都大学的专业 是Marketing(市场营销),里面涉及到物流,宋华立刻产生了 兴趣。在日本学习期间,宋华的导师近藤文男,是非常优秀的 一位老师,在他的鼓励

和推荐下,宋华开始接触到很多企业案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研究领域从简单的物流转向供应链,也就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奠定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

“服务型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产融结合”

说到供应链物流,宋华立刻滔滔不绝,这正是他研究的课题。站在一个产业链的角度,宋华发表过不少专业论文。他曾专门探讨日本宏观物流成本的现状与管理体制,认为日本属于全球物流管理较为发

达的国家,比较重视从系统的角度和整体管理出发实施物流成本的合理控制。日本提出了所谓PPM(Parts Per Million)的概念,即将物流质量问题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的目标范围内,降低物流成本。根据德意

志银行的统计,从全行业物流成本占价值比重来看,日本平均物流成本为6.0%,欧洲为9.1%,加拿大为9.5%,美国为10.0%,可见日本在物流成本控制上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绩效。

这几年宋华又开始研究新的课题,即国内服务供应链,服务供应链是以服务型的整合和管理来组织供应链运行和发展,这当中也会有生产制造,比如医疗体系也属于此范围。“这几年我研究的领域很多,

包括医疗行业、制造业、服务型产业,特别是物流型企业和经贸型企业,流通也是我研究的一个领域。”宋华说,未来服务型产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产融结合。

宋华说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运行和金融性运行相结合,和现在的金融运作不一样。今天的很多金融运作是纯粹地靠资本运作进行投机和赚快钱,而产融结合是把金融型资源和产业型资源进行结合。“之

前我还去了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他们就在讲这个话题,探索怎样用资金流去拉动业务流,同时在业务流中拉动资金流。”说到这,宋华立刻动用了他富有逻辑和理性的思维,将话题展开。

“因为我们的产业中有很多企业企业忽略了这个问题。”

在宋华看来,中国的企业现在面临三大问题:第一,大而不全;第二,广而不精;第三,重而不轻。也就是说虽然企业规模庞大但找不到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没有自己的模式和收入结构;重资产性

投资,轻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建立。宋华说,现在很多国内五百强公司没有不染指的领域,房地产、金融、能源,基本上都在吃政策饭,凭的是资源和关系,但真正支撑其持续发展的业务和盈利结构

看不到,很多都属于批发零售、仓储运输或银行业等传统行业,这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宋华也经常在主持各大论坛或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课程时谈到这些问题。

“老板不能把学校当成俱乐部”

提到EMBA课程,不免想起最近有关商学院的热议,宋华也搞战略管理研究,当问及他对很多老板回归校园深造一事的看法时,宋华感触很深。他说,老板应该带着目的来读EMBA课程,要反思以前的浮躁

,重新思考自己在组织中的责任和组织在社会中的责任。遗憾的是,很多老板把学校看成富人俱乐部和交友俱乐部,甚至是喝酒俱乐部,有的学校出现“上课可以不来,喝酒一定会到”的现象。“如果这样

下去,教育就会出现新一轮的庸俗化。”

可是,光反思不行动也是徒劳。在宋华看来,很多老板在课堂上听课属于片刻的激动,觉得对企业很有帮助,但回到单位该怎样就怎样,没有任何差异,如何把片刻的激动转化成促进组织的进步,这个

鸿沟要学着填补。另外,还要建构多元化的知识,用全球化视野看待问题。

因工作和研究需要,宋华经常到世界各地考察,从新加坡机场到西班牙小镇,宋华在每一个地方都驻足思考,琢磨当地企业管理风格和历史文化的内涵,并把这些感触写进自己的微博。眼界决定境界,

走的地方多了,人会变得更加宽容,宋华身上因此多了一份随和与知性。

宋华认为,中国经历了一个相当浮躁的时期,很多教育机构和学者忙着赚钱,很多老板虚荣心膨胀。庆幸的是,和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一样,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高校的很多

学者开始踏踏实实地搞研究了。“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大学是一个殿堂,殿堂就是传递理念和修行的一个场所,是传播知识和建构知识的一个、平台。”当谈到教育的本质时,宋华立刻变得诗情画意起

来。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起源于古希腊的形式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而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实质教育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激动,觉得对企

业很有帮助,但回到单位该怎样就怎样,没有任何差异。泛知识内容。当然,两种理论各有道理和偏颇,发展到今天已经产生了很多派别。于是,有人总结说,教育的实质就是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

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在学校,每个人都是修行者。”这句话宋华反复说了几次,也许这是他对教育的理解。

宋华还为自己总结了一套“生存哲学”,争做五好老师:第一,带好学生;第二,教好书;第三,搞好科研;第四,建好家园;第五,<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