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异地高考”没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12-09-28 16:51:0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就眼下的三大条件,某种意义上,还是“拼爹时代”的一个缩影——父母没有房子,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上保险,

8月的最后一天,传闻已久的“异地高考方案”迈出了第一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一份由教育部等四部门提出的文件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地原则上应在2012年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这份文件一经批准,拍手叫好者有之,抗议反对的声音也甚嚣尘上。

看似讲条件 实则“拼爹”

一周之后,风波尚未平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一番讲话如火上浇油一般,再度将“异地高考”推向了风口浪尖。

对于“异地高考”的门槛,他提出了三大条件:家长基本条件、学生本人条件以及城市条件。家长需是迁入地的常住人口,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和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学生需在迁入地城市就读。此外,迁入地城市发展对行业群体的需求也是条件之一。各地根据学生本人条件和城市发展需要及承载能力,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袁贵仁的话音刚落,名为“沪【1】关爱随迁子女”的QQ群瞬间炸开了锅,纷纷指出这三项条件对于普通的外来务工者而言实在太过严苛,“闵行-7-二师兄”用户大声疾呼,“我们争取的是教育公平,不是又一轮的拼爹。”

而一直反对“异地高考”的人群则认为,针对政策中没有具体定义“稳定”,这三大条件难以具体界定,但毫无疑问,能够满足“工作稳定、有房、上保险”这三项,庞大的农民工,这个最需要关照的群体,断然是被排除在外了。

一直针锋相对的双方,这一次出现了相同的观点:这三大“条件”实质上是“门槛”,隐藏着“拼爹”逻辑!

一如当初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所预料的,“如各校都按分数或自定指标录取,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还能照顾吗?如全面放开异地高考,那里的多少家庭有条件提前送孩子去发达的异地读高中?”一场为了“公平”的改革并不能如人意料地达到最初的目的。

就眼下的三大条件,某种意义上,还是“拼爹时代”的一个缩影——父母没有房子,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上保险,没有待在一个被需要的城市,随迁子女也就无法享有在这座城市的高考权利。

“门槛必然存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熊易寒从事多年农民工子弟教育研究,他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我认为门槛的设定应先看学生本人条件,其次是家长条件。”

他进一步解释道,“不设立家长条件,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否则受益面太宽,难以控制外来务工者的人口流动,无法保障本地居民的权益。但既然是以学生利益为核心,那么更应该注重学生本人条件,例如他有可能在上海读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这需要政府来决策判断什么样的学生与本地生是一样的。”

现今出台的“三大条件”,虽然不乏当初良好的初衷和善意,但依然以父辈们的成就作为主要依据,有失公平。中国流动人口更多的是一种候鸟式的生存,依然有大量的随迁子女会因为父母的漂移不定而失去“异地高考”的机会,于农民工子女而言,更像是画饼充饥罢了。

熊易寒向记者透露,现在各地政府的确压力很大,每周上海市教委都会出现两拨人,一拨多是外来务工者,要求“异地高考”,另一拨则多是上海本地居民,反对“异地高考”。

针锋相对 沸反盈天

外来务工者与本地居民,双方的针锋相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从2010年7月到2012年8月,随迁子女家长们连续26个月去教育部呈请呼吁取消户籍对受教育权的限制。2011年1月撰写《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发布在“我要高考网”网站上,向社会进行公示。至今几易其稿,并每月向相关教育部门提交。

《报告》提到,“新移民作为输入地的纳税人,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承担市民义务的同时,却无法享受与输入地市民相同的权利。”他们呼吁,现在是时候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解决新移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了。

而同时,另一个群反对开放异地高考的人们也不曾停止他们的行动。今年7月26日,5名上海网友结伴前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递交了《反对上海开放异地高考》建议书。建议书图文并茂,详细列举上海资源被外来务工者大量占用的数据,“作为一位遵守计划生育法规的家长,对于要和外来超生者分享这有限的资源,而感到强烈的遗憾与不满!”

尽管上海已经透露将采用积分制,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在沪的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出台“异地高考”实施方案,但这依旧没有阻止上海市民反对该项政策的决心。9月15日,网友们再次聚集在上海市教委的门口,举着“保障本地生源公平入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严格异地中高考准入标准”的标语。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透露,目前在沪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超过50万人。上海将统筹考虑随迁子女父母在上海的合法稳定工作、合法稳定住处、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就读年限等情况,通过综合积分,确定其是否达到在沪参加中高考的条件。

“上海异地高考方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与城市承载力的矛盾。”按国务院的通知要求,上海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等确定“异地高考”方案。目前,上海正抓紧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与之相衔接的随迁子女中高考方案。”

同样承受着大量外来务工者的北京,其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表示,北京的“异地高考”方案目前还在研究中,具体推出日期暂时还不能确定。

势在必行 开口不大

山东、福建分别在今年2月和5月发布相关规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福建高中段有三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与当地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对于在当地就读的随迁子女而言,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历史悲剧不再上演。

钮盛(化名)与妻子在上海做生意已经十年有余,他们的孩子小钮在上海出生,也在上海读小学、初中,但是必须回家乡参加高考。

老家的上课教材和考试内容与上海有很多不同,为了提前适应,小钮不得不孤身一人回到陌生的家乡读高中。“十年寒窗啊,最终换来这个结果。” 钮盛无奈地摇摇头,有时接到孩子哭诉的电话“心如刀割,家乡话听不懂,家乡的风俗不适应,学习上的压力非常大,对这个孩子来说太难了!”

“来上海那么多年了,一直盼着有个上海户口,即使不能落户,也想着能给孩子在上海考试的资格,毕竟她从小就是在上海长大的呀。” 钮盛的言谈里透露着太多的无奈。

现今,“异地高考”终于要开口了,但是这口子能开多大,所有人的眼睛都牢牢盯着。

在熊易寒看来,“异地高考”的确势在必行,但是,作为一项改革,尤其是关系到每一户家庭的重要改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追求稳妥是必然的。“现在,地方政府应该会在保护本地居民的高考权利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的开口。”

各地地方政府不仅要考虑到本地居民对于“高考移民”的顾虑,还要考虑每年高考人数周期性等问题。“2012年上海高考人数仅5.5万人,比6年前缩水了一半,但并不意味着之后的高考人数逐年递减,而是呈周期性变化,地方政府必须做好充足的预案。”

自主招生 建立多元体系

就在人们纷纷议论“异地高考”政策之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经贸聚集》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解决异地高考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多,因此,我建议将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与高考制度改革相结合。”

在他看来,在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的制度框架下开放异地高考,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异地高考”相关方案,尤其是京沪两地,必然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设定相对较高的门槛。

因此,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打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与高考改革相结合,放权给学校。熊丙奇提出,一方面,高职高专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取消报考的户籍限制,另一方面,高水平大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