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仇华飞教授——中国崛起进入攻坚期
发布时间:2012-09-28 13:13:1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中国经贸聚焦(以下称CBF):英国广播公司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形象比较正面积极,但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印度、日本和韩国人的眼中却很负面。从奥运到大外宣,我们一再强调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现在看来我们主要的观众都没有被我们说服,您对此如何解读?
仇华飞:这实际上是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2009年也弄过一个类似的调研,结果大同小异,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研究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问题时,调查发现整个非洲大陆,只有南非认为美国比中国扮演了更正面的角色,其他非洲国家都把中国视为更值得合作的伙伴。的确,从表面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对非贸易投资,特别在能源和原材料上与非洲国家密切合作。中国对非合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以经济合作为主,不干涉内政,这和西方国家要求民主自由,进行选举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非洲的政府官员以及政治经济精英阶层更乐于和中国打交道。
然而,非洲经济社会内部发展的两极分化已经很严重,所谓的民意调查很多都是对精英阶层的调查并不能反映当地实际情况,非洲内部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也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当官员和商人都在向中国竖大拇指的同时,大部分的非洲百姓其实是有不同意见的,甚至有些是比较负面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非洲百姓对民主自由的要求也日益高涨,再加上种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等等,非洲国家内部冲突加剧,这些国家的人民希望中国能帮助他们向非民主的独裁政府施压,而不是简单的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第二就是中国对非合作的商业气息太浓,过分考虑经济利益。过去中国对非外交都是无偿的,包括派遣医疗队和援助工程建设,现在更多的是为了赚钱,还有劳务输出,中国在非洲的工程大部分用的是中国人,不能改善当地就业,少数雇佣的非洲人待遇也比中国劳工差很多,再加上中国企业不顾环境破坏和资源保护,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对中国的印象。
所以对这个调查,我们没法沾沾自喜,中国政府需要在普通非洲人民心中树立正面的形象是当务之急。中国对非洲的政策一定要与时俱进,现在非洲国家人民对中国的看法是: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所以中国更应该学美国那样实行无偿的援助计划,而且我们的无偿援助不能助长当地官员的专制腐败,要对当地的民主自由起到进步的作用。
至于美国和欧洲,我观察下来,当地人对中国的经济问题更为关注,对他们来说,相比中国的强大,中国经济减速对他们的威胁可能更大。印度、韩国和日本的负面印象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原因,他们很难接受一个曾经比自己弱或差不多的国家成为一个主导国家。
CBF: “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提到了“软实力”外交的基础是国内政治,也就是说,为了真正吸引说服别国,树立正面的形象,中国首先自己要在内政方面作出表率,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这也是中国“软实力”外交收效不大的原因。您认同他的观点吗?
仇华飞:中国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以阎学通教授为代表,主张“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而南方则是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陆刚教授为代表,主张“软实力”核心依然是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弱让中国失分”。约瑟夫•奈的观点倒是和阎学通不谋而合,我个人觉得软实力的内涵很丰富,政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文化传播当然也是必须要做的,中国在国外建的孔子学院是很好的第一步,通过它推广汉语是很必要的,当初西方的传教士来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学校教英语,通过语言了解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现在我们要向西方宣传自己,语言是最起码的一步。
我这里主要想谈谈培养民间社会在“软实力”中的作用,美国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它们的存在为美国的“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类似的机构在中国非常缺乏。中国官员倾向于认为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是影响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手段,事实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现在我们弄的大外宣,投资450亿元人民币在海外扩张国家媒体。官方媒体大举扩张,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难以在国外建立公信力。中国要争取国际话语权,单靠官方行为恐怕难成气候。
我在美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国家有很强的社会自治能力和奉献精神,社会捐助已经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一点相信也是很多去过美国人的观感。这些捐助组织还活跃在世界各个角落,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对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起到最直接有效的帮助。而相比美国上百万家非政府组织,中国真正能算得上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只有400家不到,绝大多数都是依附于政府运行的。民间社会发展的滞后对中国“软实力”形成了掣肘。
此外,我还想提一点,中国要成为真正世界一流的“软实力”大国还必须具备兼收并蓄的大国心态。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对美国的国名进行过解释,美国的英文是United States,即联合起来的各州,但奥巴马更进一步,他认为这里的States不是指美国的州而是指世界各个国家(英文state既可指州也可指国家),即联合起来的国家。在他看来,美国是个开放的大熔炉,不排斥不同的声音,世界各种价值观只要是先进的都可以接受,这种博大的包容性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来美国移民。中国的孔子学院、中央电视台都可以在美国落地,反观中国,我们很难想象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会在中国落地,也很难预见全世界的精英会向中国移民。
CBF: 美国宣布将战略中心转向西太平洋,中国军方也日渐高调,在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上立场强硬。国际关系理论中有一个“安全困境”的概念,您觉得中美两国现在是不是陷入了这样的泥潭甚至要搞军备竞赛呢?
仇华飞: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的“安全困境”是指对方都不了解彼此的战略意图和行动,造成双方盲目发展军力,结果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安全。中美之间应该没有这个问题,两国目前的对话机制很强,对彼此的战略意图也很清楚,我倒是觉得美国和朝鲜之间存在这样的安全困境,美国不知道朝鲜到底想干什么,朝鲜也担心美国的敌对政策,所以只好通过发展核武器保护自己。
至于军备竞赛,这个也不存在,中国发展军力是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决定的,并没有把美国作为竞争对手,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比美国的水平低多了,而且我们还有苏联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不会轻易重蹈覆辙的。
CBF: 我们的邻国和世界主流大国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了疑虑,为此甚至不惜采取围堵措施甚至在领海主权问题上挑衅中国,您觉得这些国家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中国实力壮大威胁到他们还是中国作为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带来的不信任呢?
仇华飞:中国日益强大,周边邻国和主要大国看待中国的眼光也在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很左,很极端,声音也很大,但那时很少有人关注中国。根据美国解密的档案材料来看,美国当时的政策重心指向苏联,很少有中国的东西,即使有也是涉及台湾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上的强大,中国的经济安全利益也开始对外延伸,势必要挑战现状,产生战略疑虑是必然的,这是中国实力壮大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中国是非西方民主国家。
对于日本和印度这两个国家,他们不满于中国的主导,而希望接受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格局或者实现多边共同治理,他们无法接受由中美联合主导的格局。美国也一样,它表面上欢迎中国的崛起,但要一起分享主导权,它是不愿意的。美国更希望看到的是以美国为主导下的地区大国的共治。
现在中国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到足以让邻国产生敬畏感,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强大,东南亚国家和日本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挑衅中国。美国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联合这些国家牵制中国,但它又要把握分寸,不希望因为周边国家和中国的矛盾升级而把自己卷进去,这次希拉里访华实际上就是在警告这些国家不要过度挑衅中国。美国知道一旦两个核大国卷入直接对抗,对谁都没有好处,美国是个人利益至上的国家,美国人不可能同意政府与一个核大国开战。所以在当下特别敏感的时期,中国政府要非常谨慎,保持适度,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现在中国的崛起进入攻坚期,能不能成功应对国内外的诸多挑战,顺利度过这段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至为关键。
(仇华飞: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专业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目前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访问教授。)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