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单传伦:沪上葡萄状元


发布时间:2012-08-07 15:28:2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单传伦来沪已经有30多年,一口纯正的山东口音还是没有改变。这位远近闻名的“葡萄状元”皮肤黝黑,穿着朴

在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如风景画一般美丽的葡萄园随处可见。在这葡萄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或红、或黑、或黄的葡萄,错落有致地悬在架上。但要说马陆葡萄的作用,恐怕没人比当地的农民领会更深。他们的回答干净利落:没有葡萄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别墅、汽车!马陆葡萄这棵“摇钱树”让数亿元流入到马陆农民的手中。

说到马陆葡萄的繁荣,不得不提起一个旅居上海30多年的山东人,马陆葡萄研究所所长,马陆葡萄主题公园负责人单传伦。7月8日借着2012上海马陆葡萄节在马陆葡萄公园隆重开幕之际,《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对单传伦进行了专访。

偶然机遇来到东海之滨

单传伦的老家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县的大山里,1961年,单传伦从新泰师范毕业后,到一个平原地区的中心小学教书。那时,做一名与世无争的乡村教师是他所有的心愿。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击碎了他的梦想。1968年,新泰县所有小学教师因为“侯王建议”被要求回乡改造。那时单传伦如果回乡,很可能因父亲“右派”的身份遭到一向仇恨其父亲的村支书报复,于是他毅然辞职,要求在当地当一位农民。

望着果园里的果树,他告诉记者:“因为只有树木不会说话,不会嫌弃我,所以我要和它们永远在一起。”这样单传伦与园艺结了缘。因为勤奋好学,很快就让单传伦在当地小有名气,自信也重回心头。

1976年是单传伦人生的一大跨越,这一年,他第一次踏进了大上海。应当时南汇芦潮港的邀请,他被聘为该乡的苹果技术员。初到上海的单传伦干得很投入,他告诉《中国经贸聚焦》的记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能丢了家乡人的脸。”然而,因为上海的土壤、气候等因素在上海种苹果,他再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1980年,当时的嘉定县马陆公社被定为上海大阪友好公社,应大阪方面的建议,马陆建起了一个园艺场。据单传伦回忆,那时什么都种,苹果、梨、柑橘、杨梅、樱桃……从南到北的水果13个树种,上百个品种,除了水果外还有蔬菜和花卉,为了能够有一番作为,身为当时技术员的单传伦急在心里,很快拿着规划去找果园的领导,但因种种原因被推托,无人理睬。

次年由于百果园绝大部分水果都没有结果,一些当地村民讪笑到“小山东无赖赛”(小山东不管用)。凭借多年的经验,单传伦知道,只有一种水果可以争气,那就是葡萄。当葡萄藤上挂着一串串青色的珍珠,格外诱人时,这成了他唯一的盼头。眼看收获的日子就要到了,一天刚刚开完会,回来发现葡萄几乎没有了,他傻了眼,就到处打听,当得知是几个淘气鬼把葡萄摘了个精光时,愤怒、冤枉、绝望,全部涌上心头,找谁说去?第一年算是白忙了。不过,从那时起,单传伦算是和葡萄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年,他把精神投在葡萄上。葡萄挂果后,不论开什么会,他一概不参与。天天拿着棍子,守在葡萄藤下,硬是守了几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葡萄丰收了,人们诧异地发现,一根藤上竟然结了几十公斤葡萄。但就在这年,百果园也走到了破产边缘。他感到毫无用武之地,打算回老家,向乡党委张书记道别时,书记问:你就没有办法让百果园重回新生?单传伦肯定地说:有!他提出三条倡议:第一,调整布局,主要种葡萄。第二,调整职工队伍,让适宜的职工来干活儿。第三,葡萄怎样种,要听我的。

书记经过深思熟虑后说:听你的!从此,他留了下来,马陆走上了种葡萄的道路。

葡萄也要计划上生育

单传伦放开了手脚,事业也迎来了春天。当时,上海马陆的葡萄都是小小的,酸酸的,种下去要好久才能结果,传统理论以为这里多雨,不合适种葡萄。他经过计算,以为能够用管理来补偿。上海雨水充沛,一下雨葡萄根就泡在水里,长不好。于是,他挖深沟,底部铺上树枝、秸秆,浅浅地种在上面。这样水就排得快。要想结葡萄,叶面积系数要大。上海的葡萄之所以生长周期长,是由于株距没控制好,每亩只种60到70棵葡萄藤,行距六七米,叶片稀稀拉拉。他提出,依照上海的气候,一亩地至少种178棵。理论证明,头年种,第二年就结果,第三年丰产。

一开始他为国营园艺场效劳,后来种葡萄成了马陆的致富经,家家户户都要种。1985年,马陆的葡萄到达600亩;1988年超越2000亩;到了1992年,到达8000亩。可他仍然是个技术员:种植之前,他给农民上课,传授怎样选种,怎样种。在马陆葡萄种植过程中,他主动上门辅导。远近的农民都晓得,马陆有个单师傅,一遇到问题就跑来问。

随着附近许多村民开始种植葡萄,但是因为品种差,口感不好,使得很多农民都赔了钱。单传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始为葡萄搞计划生育。1993年,镇党委决议成立马陆葡萄研究所,让老单当所长。这倒对了他的胃口,葡萄的产量大了,就要追求质量。他一开始就认准了,只要改善品种,更新观念,才能让马陆葡萄有更好的发展。马陆葡萄研究所成立后,培育了众多优秀品种。最让其难忘的是葡萄套袋种植。

葡萄套袋是国外盛行的种植办法:葡萄挂果后,套上纸袋,这样果粒光亮,病虫少,还能够防止农药污染。1997年,马陆葡萄研究所下决计推行,去外地购买了100万个纸袋,贴一半的钱,以六分五厘一个纸袋的价钱,让各村推行到农户。但农民认购积极性并不高。第二年,全国的葡萄都畅销,价钱跌到1元钱一公斤。但套了袋的葡萄,外观好、口味佳,仍然卖到10块钱一公斤。小小的投入带来了更大报答,老单抓住典型,鼎力宣传。这下子,所有农民都请求买袋子。于是,农委牵头,研究所去青岛定制,一个小老板承包制造。谁料,交货时,马陆葡萄研究所才发现很多袋子的封口都没粘牢,袋子还没套上去就坏了。不巧1999年的雨水特别多,暴风骤雨过后,袋子被打得一塌懵懂,老单成了众矢之的。

老单的用心是好的,农民不了解他,让他感到心灰意冷。直到邻村一位素昧平生的农民走到老单面前,冲着他深深鞠了一躬。老农说:“我从没见过你,但你搞的这个葡萄,让我一家人有了生计。我给你鞠个躬,谢谢你。”听完,老单的眼泪刷地掉下来,他想通了:“农民对你鞠躬,标明了你在他心中的位置。很多农民文化低,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只能种葡萄。如今,靠葡萄的收入,农民的孩子能上大学,年迈的双亲能养老……有了这些,我就心满意足了。只要有1个农民需要我,我就会做下去!”

品牌差距来自人品差距

依照老单的想象,马陆的葡萄要上层次,必需技术栽培,搞大棚,搞滴灌。可农民是独立的种植主体,他们看不到实惠,不管设备如何先进,就是推行不下去,老单磨破了嘴也没用。2001年,他决议搞几个试点,让事实说话。

老单选择了两个农户,从葡萄品种选择到栽培,全程辅导。为了保证农民不折不扣执行,他向农民保证回收卖不掉的葡萄。可2002年春节过后,一场大病袭来,老单腰椎滑脱。在医院躺了几个月,动了个大手术。手术后才十几天,他就拄着棍子上班了,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试点。当他哆嗦着走到地里。只看了一眼,头就炸了。他交待的做法,农民基本没听,而是跟着其别人瞎种。老单重重地抛下一句话:你管的这个葡萄,没有一张好叶片,没有一根好枝条,没有一串好果子!

回到马陆葡萄研究所,老单呆呆坐了2个小时。他拨通镇党委书记的电话,只说了一句话:“我要本人种葡萄了!”那天是2002年5月9日。

和葡萄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也揣摩出一些道理。要想卖得好,先要质量好,有诚信。有人说,只需懂得包装,连最次的商品也能卖出去。可老单以为,次品只能卖一次,以后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你。他给马陆葡萄园制定出最苛刻的规范:种葡萄时,一亩地几串,一串几粒,一粒有几大,糖度几,都有规范,几乎就是工业化运作。产量多了,质量就达不到规范。所以他人一亩产1500公斤,老单只产750公斤。

在葡萄采摘时,他规定:葡萄的颜色外观一定要好,糖度达标才能采摘销售。剩下那些不美观、滋味略差的葡萄全部埋到土里做肥料。有人支招:质量差的降价出卖嘛!可他认真地说,假如我的葡萄能够卖20元、也能卖5元,员工就会“捣浆糊”。这些小钱,他宁可不赚。

老单慨叹说:“品牌首先是人品,品牌与品牌的差距,就是品牌开创人之间的差距。

品牌的根底是质量,灵魂是创新。老单给葡萄设计了精巧包装,把水果变成了礼品,价值一下子就增加了。同时,他又打安康牌,开发出含有微量元素的富硒葡萄,以及给糖尿病人吃的富铬葡萄,反响不错。

站在主题公园的葡萄博物馆门口,看着一拨拨城里人纷至沓来满载而归,老单笑吟吟地说道:“我的乡村生活,一定会跟马陆的葡萄一样,越来越甜。”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