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盛夏过“寒冬”


发布时间:2012-08-02 13:48:29    来源于:中国经贸聚焦 诸晓

摘要:

7月以来高温连连、酷暑难忍,近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却犹如冷风来袭,不由让人心头一紧。

CPI创29个月来新低,PPI连续4个月进入负值,上半年GDP增速“破8”,且创2009年二季度(7.9%)以来三年新低。

仅凭这些数据,虽还没到严格定义上的通缩,甚至名义GDP还高于年初预定的全年增速7.5%,但鉴于去年7月CPI在6.5%居高不下,短短数月间,从峰值回落之快意味深长。另一方面,从2007年GDP最高增速的11.4%,到此刻已大幅回调近4个百分点,这种过山车式的滑落也显隐忧。

有人预计,中国经济二季度已经见底着落,三四季度宏观数据将逐步反弹回升。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

在许多学者面对数据含蓄地表示“中国经济通缩风险不可不防”时,瑞信经济学家陶冬直言“通缩来了”。当然,他“所指的并非狭义的通缩,(目前)暂时还看不到CPI持续出现负值的迹象。农民工工资上扬、食品价格高企,令CPI不至于落入负值,不过物价上升动力已明显纾缓。”

但是,以企业盈利骤减、经营状况迅速恶化为特征的广义通缩已然逼近,表现为“需求下降、产能过剩、靠减价才能出货,正在整个制造业中蔓延。企业盈利能力、议价能力迅速弱化,现金流状况明显恶化。”

放眼更长的时段,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期的弱增长周期,并体现为弱信贷周期、弱投资周期、弱出口周期和弱房地产周期。政府的刺激性政策,可以维持,却难有突围。

这样一种判断,自然更契合抛物线触顶后下行的物理学常识。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增长曲线拐头向下已是大势所趋,6月数据的转向显然具有时间节点的意义。无论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在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夹击下,防范生产性通缩向消费性通缩转化,继而发展成全面通缩,已是当务之急。

其实,从去年底到本月中,国资委多位领导就几次三番警示,中国经济开始进入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3至5年渡难关、过寒冬准备。

如此大声疾呼,不仅是由于美欧两大经济体短期内走出低迷几率很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并非一日之功;更可怕的隐患是,“煤炭、石油粗放式浪费开采得差不多了;地下资源被挖掘殆尽了;环境被破坏得惨不忍睹了;土地的盲目开发已经威胁到百姓的口粮和蔬菜等副食品需求了;劳动力红利也终将结束了。”

一向字斟句酌、不露声色的官僚,以国有资产守门人的身份,毫无忌惮地公开大放狠话,自有其不得不说的理由。如果不是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困局以及走出困局的艰难,有比别人更痛切的感受,想来不会贸然突破官场潜规则。
以此揣测,在“过寒冬”预言的背后,一定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事实上,盛夏“寒冬”已经来临。在学者们忙于统计全社会用电量的变化观察经济波动时,我家小区附近一条商业街的悄然变化,执着地书写着繁荣过后的萧条。短短百米间,原本三十余家从早到晚生意繁忙的店铺,今年以来大部分已关门打烊,其中包括五金交电、建材、玻璃、耐火材料、装潢、油漆涂料、脚手架出租等传统产业,现在尚在经营的十来家店有烟草专卖、超市、小吃、手机修理、汽配、馒头、面包等,基本属于消费行业。尤耐寻味的是,原先六七家红火的洗脚房,仅剩两家勉强维持,入夜昏暗的灯光下,常见几位寂寞的小姐望着玻璃门发呆。

1929年,被称为“罗斯福萧条”的经济危机,大约历经十年之久,才借道二次大战走出通缩的阴影。我们的近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资产泡沫破灭后,经济滞涨20余年至今仍未摆脱困境,当年疯涨到38000余点的股市,现在只剩零头,当年在东京高价买进的豪宅,如今价位已跌去一半。国际金融机构警告,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妥善处理目前高于GDP200%的债务,这个饱受老龄化重压的第三大经济体,有一天终将退出发达国家俱乐部。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好运不会永远眷顾一身,经济运行总是“高唱低吟有去来”。明乎此,“过寒冬”并不可怕。怕只怕危局当前,还陶醉在“增长无极限”幻觉中不自知。

(责任编辑:中国经贸聚焦 诸晓)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