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张同贵:上海滩农庄主


发布时间:2012-07-03 13:47:54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上海的蔬菜市场,1%的占有率就意味着10亿元的规模”,说这番话的人是张同贵,多利农庄“庄主”,管理

在上海靠近于浦东国际机场的大团镇,有一片1750亩的土地,放眼望去,清澈的河流,宁静的小桥,环抱着密密麻麻的有机蔬菜大棚,满眼的现代城市农业美景。

农庄会所宽阔的大道旁,一排排古树名树雄伟地站立着,用数十个集装箱“搭”出来酷劲十足的管理中心,清澈的河道和岸边恣意生长的花草,宽大25米的养护林,魁北克式全木结构的villa,绿草悠悠,白色的风车吱吱的转着,颇具欧美情调。

农庄展示中心内,神奇高大的立体绿屏种植着无土栽培的食物,可以一茬一茬的收割。还有那营养丰富的南瓜、鲜美红嫩的草莓、香蕉坎瓜、羽衣甘蓝、观音菜等等,这座农庄的主人正是张同贵。

双子座的张同贵,喜欢旅游、越野、打高尔夫,还是一个职业投资人、资深食客、轻度微博控……只要是觉得有趣的领域,他不但敢于涉猎,还会很快成为专业的玩家,而最后,有机农庄庄主,成了他最热爱的头衔。

“我们想做真正的欧美式农庄,而非传统的农庄”张同贵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说到。八年前,在多利农庄建造之初,张同贵就已经有了自己全盘规划。他喜欢德国设计的简洁大气,喜欢加拿大魁北克的典雅浪漫,如今,这一切,都体现在这个隐藏于上海浦东的“都市伊甸园”之中。

从连锁餐馆到有机农庄

1963出生于四川宜宾的张同贵,为了跳出“农门”,勤奋刻苦的考入了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经济系。大学毕业后张同贵顺理成章的被分配到了县政府农业部门工作,负责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的一个项目。1991年被派到上海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一直到1997年,外贸公司改制,他直接收购,正式下海经商。

就连张同贵自己都没有想到,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在做过农业技术员、科技副乡长、开过贸易公司和川菜馆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农业。

199年,只身一人的张同贵从四川闯荡上海,做起了贸易。到上海后,张同贵迅速适应了这里的商业环境。但一向以“美食家”自诩的他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偌大的一个上海市,居然找不到一家正宗的川菜馆。

张同贵说道:“由于当时上海的正宗川菜馆很少,唯一能吃到的就只有火锅,而在上海的川菜馆很少有做炒菜的,所以很多公司同事以及客户都希望能吃到正宗的川菜,既然外面找不到地方吃川菜,干脆自己开一家。这样既可满足我自己味蕾的要求,有可以让我的朋友们吃上正宗的川菜,何乐而不为呢?”

张同贵当初创立多利川菜馆的动机就这么简单。1997年,位于虹口区伊敏河路的第一家多利川菜馆开张。

没有想到因思念家乡菜而玩票经营的副业,一不小心竟然成为沪上风头最劲的连锁餐厅。从1997年第一家川菜馆开张到2005年,他的连锁店也扩张到了30家,一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利润在2000万左右。“如果现在要继续经营多利川菜的话,我想它已经离上市不远了”。张同贵感慨到。

就如同他对自己性格的比喻:我就像路虎,外表不起眼,但内里精致,动力十足,他做生意也一样,时刻考虑如何提速。

开川菜馆时,张同贵发现,现在很多农民都有两块地,一块地自己种来吃,一块地用来卖,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人们会越来越关注怎么吃得好,怎么吃得健康。”张同贵说。彼时正在中欧商学院进行EMBA学习的张同贵,也把自己的主攻方向锁定在了“都市农庄”上,并将一本厚厚的商业计划书当作了毕业论文。

通过对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市场的研究,张同贵发现,即便在香港、台湾和日本这些邻近市场,有机农产品的消耗量占整个农产品的比例一般是8%到10%,而在大陆,就连在上海、北京、成都这样注重健康的城市,也还不到1%。

“仅就蔬菜而言,整个上海市场的1%就意味着10亿的规模,如果可以做到5%呢?”在餐饮行业里打拼多年的张同贵,清楚其中蕴含的巨大市场机会。

2005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新政策:计划打造5到10个100公顷的蔬菜基地,并面向社会招标。

于是,张同贵就把自己的EMBA毕业论文补充后拿去招标,并成功地获得了位于浦东新区大团镇上的一块1750亩土地的经营权。在聘请诸如温铁军这样的农业问题专家担任发展顾问,经过3个多月的策划与构思之后,张同贵为多利农庄确立了“有机种植加都市农业”的战略定位。

我种什么你吃什么

张同贵在英国和法国一些农庄考察、调研时发现,有机农业最重要的不是价格,而是消费者的信心和信任,客户觉得最好的监督就是面对面。于是,多利农庄的销售模式采取一站式的会员服务。

会员不能够选菜,是多利农庄的一大特色。“我告诉你不能选菜的原因,我们每天的产量取决于2个月之前的播种量,比如我今天的黄瓜只有50公斤,如果要让大家选择,客户选择了60公斤,多出的10公斤怎么办?相反,我今天的产量是200公斤,客户自选后只点了50公斤,多的150公斤怎么办?”

张同贵说,第一要种好菜,第二要保护好菜,保证客户收到的是新鲜的有机蔬菜。“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投入和难度。我们有保鲜冷库,蔬菜采摘下来以后,需要在0.5小时内将蔬菜降温到3度,使菜进入休眠期,休眠期以后保鲜期会更长,然后再进行包装,包装好再送出去,一般要12-18个小时。” 

为了能让会员吃到更新鲜的蔬菜,张同贵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包装管理中心,整个包装中心根据蔬菜包装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划分为预处理、包装、装箱等区域,基本做到了无尘无菌,并常年将温度控制在保鲜要求的范围内。


做有机,要讲良心

多利农庄出产的有机蔬菜,不进一般的超市渠道,而是自建物流链,由田间直接供应到顾客餐桌。

“做有机,讲的是良心。在中国这个信誉崩塌的社会,很多所谓的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其实并不是安全的蔬菜,从认证到供给渠道,也不可信,真正的有机蔬菜,首先要三无——无化肥、无农药、无转基因改良,达不到这几点,就不算是有机蔬菜。”张同贵说,种菜要靠阳光、空气、土壤和水,既然控制不了前两者,那只能努力改变后两者。

张同贵在改造农庄的土壤和水质上下了非常大功夫。为了“让他们变成无害”。按照张同贵的介绍,多利农庄的前期投入大约在2.5亿元左右。

在2005年,张同贵租下上海南汇1750亩的土地,作为有机种植基地。这里附近没有工厂,没有污染源,很适合种植蔬菜。然而他却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来改良土壤。在这三年的期间,这块地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为只有彻底去除化肥、农药污染的土壤,才能生产出真正的有机蔬菜。

多利农庄的土壤和作物管理有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来自台湾的两名专家分别有10年、20年的管理经验。生产部下设多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管理几十亩地,每块地、每个大棚都责任到人,并由技术人员统管,严格监控。农庄还设立了品管中心,出品的蔬菜水果,必须经过评管中心的认可。遇到虫病灾害,农庄也运用的是“生理、物理”手段来驱虫减灾,甚至使用人工拔草,从而保证整个生产链做到真正的有机。

持续的重金投入,也使得多利农庄成为了国内少有的同时拥有诸如国环有机认证、IFOAM国际有机认证、HACCP关键风险点控制认证、GAP优质农业认证的农庄。

做中国的Whole Foods

企业必须有钱赚,才能保证好消费者的服务、品质,千万不要说花更少的钱,吃到更好的东西,不现实,不可能持续发展的。 

张同贵现在一天工作12个小时,天天行程排满,“分布在四川、上海、浙江、云南、福建、海南9个新基地的建立、品牌的推广、整个物流、全产业链的布局……可能我就是这样的命,做实业的劳碌命。” 

多利农庄在2010年的销售额是5000万,预计今年的目标是达到9000万到1亿。“我们从2009年开始盈利,当时盈利500—600万,2010年超了1千万,这是净利润,按照财务年度来算的。我的目标是未来5年上海市场和北京市场销售额翻番,有10-15亿的销售额。” 

 未来2年,多利在原有的上海市场外,将会增加北京和成都2个市场,其他基地种的菜,最后都会回到这三个市场。“我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其它,我只要把这三个市场做好就够了,一年共有3个亿以上的利润。” 

有机的市场很大,张同贵不怕竞争,反倒希望有竞争。“一个人做不完,不要去阻碍竞争,市场太大了,如果我们把中国全部改成有机农业,又能解决吃饱的问题又能解决吃好的问题,这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多利农庄如今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第一轮是青云创投和汉理资本,总共7000万人民币,第二轮于2011年底结束,大概有1.8亿人民币,来自国内外的4家融资机构。 

“融来的钱拿来建基地、建物流、建IT管理体系,以及北京市场的开发。重点还是在基地上,我们要在未来3年达到3万亩的基地规模。” 

张同贵的最大梦想,是把多利农庄带成一个中国的“Whole Foods”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