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城呼之欲出


发布时间:2012-06-04 13:57:12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十二五”期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将实施金融城扩容战略,计划再建45幢商办楼宇,地上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一个小陆家嘴。

 “十二五”期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将实施金融城扩容战略,计划再建45幢商办楼宇,地上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一个小陆家嘴。其中,上海中心大厦、陆家嘴滨江金融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金中心、世纪大都会、浦东金融广场(SN1地块)、塘东总部基地、中国金融信息大厦、上海纽约大学和路发广场等,被列为陆家嘴金融城十大重点推进工程,总投资约520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这是近期从陆家嘴金融城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会上传出的消息。

今年的4月底,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来沪就《“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做了一次详细的解读,她说,这一规划实际上为下一步金融改革描绘了令人振奋的蓝图,上海能够成为金融改革的先行者,也将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目标是显著拉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中,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新的经济形态不断萌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转型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开始在世界范围的金融领域里,发出自己的声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今年初开始,上海的金融领域就不断涌现新的动向。

中国银行3月20日宣布设立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就此,上海市市长韩正不无欣喜地说,中国银行在上海率先成立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快上海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和跨境投融资中心建设,提升上海金融市场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推动上海到2015年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海是中行的诞生地,如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步入关键时期,中行此时“回归”,也为其他金融机构在沪成立“第二总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据记者了解,回首1990年,上海的外资、侨资银行加起来仅有4家;这年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首批上市交易的证券也只有30种,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由此而起步,加拿大《环球时报》国际专栏作家马科斯吉在2009年就以《告别纽约、奔向浦东》为文,预言上海等亚洲金融中心的即将崛起。

在发展的道路上,上海逐步确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金融领域的进步尤其令人瞩目,这也印证了马科斯吉的判断,到2011年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136家,在沪各类外资金融机构达到400家,其中总部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全国的2/3;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市值居全球第六,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三;银行间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位居全球第五;上海期货交易成交合约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

如今,上海有23万专业金融人才在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一系列崭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不断在业内引发连锁效应,股指期货平稳推出,银行间贷款转让市场、上海清算所等相继挂牌,钢材期货、铅期货、新台币双向兑换、境外投资PE试点等成功推进;《福布斯》网站还特设“陆家嘴早餐”专栏,每天早上向财经人士传递来自中国、来自上海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

诚如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所说,2009年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金融机构、金融人才迅速向上海集聚,金融市场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一句话,市场在哪里,人才在哪里,金融中心就在哪里。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配置
  
“现在企业都在关心人民币怎么保值增值,如何回流到大陆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上海市金融办综合处处长吴俊告诉记者,去年4月底,上海金融办与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联袂赴印尼和马来西亚开展人民币结算联合路演,金融机构、企业、当地央行反应的热烈程度出乎沪港两地官员的意料,这说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均明显提高。

来自上海金融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参加行在上海开立同业往来账户700多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境外机构在上海开设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达到800个,还有40多家境外金融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债券交易。

据悉,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率先在上海启动,当时不少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疑问还局限在贸易结算怎么操作上,试水之时还颇为小心翼翼。短短两年后,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就累计超过4000亿元,办理各类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600多亿元。

“以人民币日渐国际化为标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迈上新台阶。可以说,金融领域的每一个创新其本质是要顺应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趋势,我们要主动参与这个配置。从被动参与转到主动配置。”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说,上海率先面临配置方式改革的问题,必须率先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话语权,为中国经济转型积累经验。

就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顺风顺水的推进之际,去年10月,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在上海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开始在主动配置全球资源上进行破题,打破以往对外贸易项下每笔交易都要做到货物和资金一一对应的做法,把资金流与货物流分离,在特殊监管账户下,只要有合同和发票就可以调动资金,方星海表示,这一创新大大推动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虽然物流不一定在上海,但信息流和定价权在上海,可以让上海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另外,在加快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领域上破冰速度的同时,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吸纳优秀的金融团队和优质境外资本也成为重点解决的问题。去年1月,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允许境外有限合伙人(LP)投资境内股权投资企业,凯雷亚洲增长基金主管祖文萃表示,这一政策给海外PE管理人在华发展“开了一扇门”, 他认为,这是一个新渠道,国外投资者有很大兴趣来参与人民币基金,新的政策突破给国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据介绍,到去年年底,上海已批出15亿美元的额度,通过这一试点有利于促进国内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有利于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和服务功能。

从服务实体经济到推动经济转型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为上海、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方星海告诉记者,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通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功能、创新金融产品,有力支撑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

今年2月15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19家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谈及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功能定位,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徐权表示,这正好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这一新的市场在立足上海、重点服务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的基础上,今后逐步面向长三角和其他地区提供服务,让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辐射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重点面向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通过规范企业公司治理,为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及创业板、中小板甚至主板,培育、输送优质的企业资源。” 徐权如是说。 

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上海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体系在各个实体经济领域的推动作用,坚持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让金融成为经济转型的一支催化剂。

在航运金融方面,上海成立国际上首个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场内集中交易平台: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并推出上海出口集装箱中远期运价交易产品,不断引领航运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在世界航运体系中获得话语权;在农业保险方面,上海在全国首创“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形成了“保淡季、保重点品种、保均衡生产”的“三保”机制,开辟了一个新的支农保障渠道,逐步建立了“稳菜价”的供求基础;在第三方支付方面,到2011年末,上海已经有34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牌照,这些企业涉及航空、物流、教育、公共事业缴费等诸多产业,覆盖了B2B、B2C、C2C等多种电子商务形式,不仅在推动着各个行业的转型和发展,也在深刻影响着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

为此,汇付天下总裁周晔表示,未来,规模巨大的传统行业将向新兴的支付行业开放,中国支付行业将步入更健康规范的快速发展道路,这也将推动传统产业向信息化转型。金融市场体系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是金融体系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渠道,也是金融服务上海、服务全国、推进经济转型的关键性平台;而金融市场体系健全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今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牢牢抓住市场体系这一核心,不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