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须利益互动
发布时间:2012-06-04 13:37:06 来源于:中国经贸聚焦 Michael Spence 编译:刘超
摘要:中国需要美国的创新来加速增长,美国则需要深入中国的市场。
中国和美国都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人们恐惧太平时代行将结束,美国人将不再购买中国生产的低价商品。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担心这种结构性的转变将直接导致两国之间的竞争,而最终只有一方可以取胜。
这种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前提却是错误的。双方能够也应该打造一种新的关系,以反映不断变化的结构和现实: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大;快速的技术进步,生产过程自动化和因此引发的失业;由发展中国家收入增加驱动的全球供应链演变。但他们首先必须承认,互惠互利的相互依存旧格局已经寿终正寝,形势需要一种新的模式。
在过去的三十年,旧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知识转移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更具竞争力,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一点,再加上庞大的公共和私人部门投资(得益于过高的储蓄率),增加了中国数百万居民的收入。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从价格低廉的商品中受益匪浅。因此,美国的就业转移到高附加值的活动,进一步增加了美国人的收入。
跨国公司经营效率越来越高,全球供应链也愈加复杂,而随着各国比较优势的不断变化,生产要素会不断重新配置。全球供应链的运行主要是从东到西的方向,反映全球经济中的商品流通和需求分布。
但所有这一切已开始改变。全球化的好处从降低成本转向刺激增长。伴随着经济的起飞,中国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增长,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消费者现在需要的是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曾经作为低成本供应商的中国正成为西方产品的主要客户。这是一个重大的机会,发达经济体可借此重新平衡经济增长和就业,当然前提是它们能提升自身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中国收入上升,也意味着中国的结构性变化,经济的持续增长会促使产业升级,转向更高附加值的活动。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仍然很重要,但中国必须开始自己研发新技术。
为了应对结构变化的挑战,美国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扩大其贸易的范围,并以就业为重点。在各个部门重新调整美国的政策以满足外部需求,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领域:教育和投资。
高质量的教育和更有效的技能开发对创造中产阶级的就业机会至关重要,而投资可以避免美国与全球供应链脱节——尤其是中型企业。贸易公司和连接到全球市场的基础设施在美国还不够发达。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领域的成功不会一蹴而就。但现状也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投资和扶持政策来改善。此外,美国可以从相对简单的措施做起,如为外来直接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扫除障碍,美国会因此而受益。
在中国方面,政策制定是没有问题的。采取新增长模式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并写入了第12个五年计划。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激励创新、深化技术基础、投资人力资本、发展金融业,并对国内外以及国有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竞争政策。
考虑到双方的要求,确保美国和中国之间富有成效的互利关系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中国仍然需要获得发达国家的市场和技术,但需要把重点转移到本土知识、技能和创新。美国仍然是创新的动力,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创新,但要保证能够进入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环境。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美国需要下决心努力恢复财政收支平衡,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而不是过分依赖国内消费。这种重新平衡意味着扩大出口,减少经常帐目赤字。中国的需求增加将帮助美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扩大与中国的联系是对未来的投资,会产生长期的回报。
较低的美国经常帐目赤字也将有利于中国,中国持有的3.2万亿外汇储备大多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正成为巨大的风险投资。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会逐渐减少,减轻其资产管理的负担。
对彼此结构性转移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将扩大双方互利合作的领域。但这种关系的核心很简单:中国需要美国的创新来加速增长,美国则需要深入中国的市场。为了达到这种利益互动,中美之间只能加强合作、开放投资,并在各自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本文作者迈克尔•斯宾塞,为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前任院长和现任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中国经贸聚焦 Michael Spence 编译:刘超)
近期热门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