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草根资本的期待


发布时间:2012-06-04 13:07:5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民间借贷的一头是放贷人,另一头是借款人,凭借的是信誉担保。“说简单一点,凭的就是借款人的这张脸!”一

5月的温州骤然入夏。

气温开始渐热,最高气温达28摄氏度。与居高不下的气温一样,温州商人的心情很不平静,尤其是金改“十二条”的问世。

在温州街头,银行极多,而比银行更多的,当属温州商人。每一位温商,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民间借贷史。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幸结识到这样一批温商,他们中有的从事眼镜业、有的是电器家电业,还有的是村镇银行业,虽然行业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性格共同点:能吃苦耐劳、团结同心,也许这就是温商的成功之道。

对于刚刚出炉的“十二条”,温商反应不一,各怀心事,主要关注的焦点在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企业债等三大领域,翘首期盼新政细则的逐一出台。记者通过对温商的故事采访,还原当地部分企业的发展进程,管中窥豹。

故事:
温州民间借贷萌芽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

在聊天时,温州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坦言,去年的8、9月份,正是老板跑路潮高峰期,有的甚至跳楼自杀了,情形严重。有不少放贷人苦于找不到失踪的借贷人,不得不上街“漫步”,一度影响当地的交通,可见民间借贷在温州的普遍和重要性。

实际上,温州的民间借贷的萌芽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民间悄然刮起一股借贷之风,其借贷利率往往高于国企银行。

经朋友介绍,记者结识了温州当地的一位中小企业家林云飞,他早年从事酒瓶盖子的技术包装和生产,不仅借过高额贷款,后来也放过贷款给别人,数额从最初的百元、千元到后来的数百万元不等。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候,林云飞特意装扮了一番,只见他身穿一件白色的条纹衬衫、黑色长裤,腋下夹着黑色皮包,操着一口温州口音的普通话,待人温和。提到艰辛的创业史,他感触万千。“1982年左右,我20岁就开始创业,做一些小商品的经销。。那时没有身份证,必须到乡镇专门去开介绍信和工作证,才能到外地做经销生意。我一个人几乎跑遍了江西、安徽、东北等全国各地。”林云飞表示,没有想到,短短几年的功夫,他便成了万元户,挖掘到第一桶金。此后,他转行从事包装行业,并陆续开了多家加工厂,生意蒸日上。
 
创业伊始,林云飞不得不四处筹钱。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向四、五户亲戚共借了2000多元,其中每户人家出借的金额从300—400元不等,当时的利息为2—3分左右,远远高于银行的利息了。“在那个年代,有一户人家能拿出数百元也属难得了,利息相当于银行的8—10倍了。”林云飞感叹,这就大概就是温州最早的民间借贷了。一年之后,口袋里的钱也赚的越来越多,他很快就还清了所有的借款,还创办了自己的包装工厂。

与很多温州人一样,林云飞虽然身价不菲,但他什么农活都会干,很能吃苦。同时,他还擅长机械设计和改良。

林云飞感慨地说,小小瓶盖的学问可大着呢,马虎不得。当年,他到江浙一带深入考察发现,当时盛行的包装机都是从西德引进的,其每台的价格高达14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天价!于是,林云飞召集了厂里的多位老师傅一起专研,果然开发出一套半自动的包装机器,每分钟能生产数千个盖子,其每台机器的价格只需1万元,这比进口的机器足足便宜了100多倍,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好消息一传千里,全国各地的厂家纷纷慕名而来,取经学习。很快,他在全国各地创办了5个包装加工厂,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步入创业的顶峰。

与林云飞一样,不少温商都是依靠民间借贷创业和起家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离不开民间借贷。在去年的老板跑路潮中,作为放贷人的一些企业主也未能幸免。“我自己也放贷了一大笔钱,至今也分文未收,只能打水漂了。”林云飞无奈地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另一位企业主就放贷了一千多万,借贷人也失踪了,看来这笔钱是要不回来了。

由此可见,随着借贷数额的越滚越多,其高额的利息并不受法律保护,纠纷越来越多,局势难以控制。

担忧:
“温州不宜试点利率市场化”

在温州,众多中小企业都与民间借贷发生过关系。民间借贷的一头是放贷人,另一头是借款人,凭借的是信誉担保。“说简单一点,凭的就是借款人的这张脸!”潘艺无奈道。
 
他举例说,如果多家民企合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话,让任何一家企业一下子拿出过亿的资金,这是很困难的,,去银行融资贷款的话,又贷不到钱,那怎么办呢?只能依靠民间集资了。这样一大笔资金筹集之后,又如何管理呢?按常理来说,这笔基金应聘请职业经理人专门管理,但按照温州人的思维习惯,一般都是让自己的妻子或者妹妹参与其管理,这容易衍生问题。比如,一旦有人需要贷款了,原本5000万够了,但通过人情关系的疏通,结果往往能贷到更多的钱。由此可见,人情水份很多。而且,小额贷款是不能吸存的,这笔钱一定要贷出去的。一旦吸存的话,就变成非法融资了。”

在潘艺看来,短时间内要解决小额贷款公司的一些症结,并非易事,由此他期待即将出台的“十二条”的改革实施细则能够解决这个难题,期待能规避小额贷款公司的一些风险。

当然,除了小额贷款公司,潘艺还对“十二条”中提到的企业债抱有较大的期待。所谓企业债,也叫非上市公司债。

“比如我把我的公司评估一下如果价值为1个亿,经过评估、银监会批准,就可到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批准,就可以发行企业债了,老百姓可以购买企业债券,一般是在2—3年的期限内归还本金和利息,这个利息是多少呢?目前还不确定,我们都在等待实施细则的出台。”潘艺坦言,尤其是一些高新科技型的企业最为期待企业债发行细则的出台,它们虽然拥有的专利技术远远领先国内的其他同行,但缺乏足够的资金扩大再生产,陷入融资难的窘境。一旦发行企业债,势必会吸引外地的一些企业到温州来投资,盘活温州的资金。

潘艺是众多温商之一,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对于利率市场化问题,他则认为这不靠谱,其理由很简单,“中央一旦批准在温州实行利率市场化,那么全国各地的资金都要涌过来了,这些地方岂不要瘫痪?!所以,目前央行也好、人民银行也好,都对此持有保留态度的。”

潘艺进一步分析,按照目前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是不允许高于国企银行利率的4倍,否则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一旦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话,那就必须先改掉这一条法律规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欣慰:
民企可成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
个人资产直投海外

贾一秋是温州当地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在当地拥有4家村镇银行,资产庞大。但此前他一直闷闷不乐:因为他自己在各村镇银行的股份比例均未超过10%,缺乏话语权。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必须是国企银行,占股至少20%以上,其他企业可以参股,但比例不能超过10%。

“现在情况就不一样。根据‘十二条’的精神,民企也可以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股权比例骤然增加。我现在每天都在等待,等具体的细则出台。”贾一秋笑呵呵地对本刊记者说,另外,他还对个人资本境外直投政策的实施细则比较关注,因为在这之前,很多温商都在海外有生意往来,包括他自己在内,但苦于资金都是得绕一个弯,从其他渠道进出,非常麻烦。

这就需要改革,让其阳光化、合法化。

记者同时注意到,本次温州金改方案中,“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颇让业界心动。小额贷款公司在身份上最接近正规的银行机构,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表示:“我希望年内将1—2家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作为试点。”

“当时我们在起草时就是跟银监会争论这个问题,银监会最终将其写在方案里。既然写了我们就要试一试。”张震宇一再表示,温州三十几家小贷公司不可能同时转为村镇银行再发展。同时到此为止,不要贪恋做成更大规模银行,否则意味着失去了村镇银行的意义。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