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会展困境


发布时间:2012-06-04 12:34:1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国内会展发展冷热不均,龚维刚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合作机制,既解决一些城市会场闲置浪费资源的问题,也避

近年来,会展行业因有“城市经济助推器”之称在国内迅速发展,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全国各地积极建设会展场馆,展览数量节节攀升。从全国展览会数量来看,2010年全年国内共有展览会超过5400个,比2009年增加约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中国已居亚洲第一,成为“展览大国”。

然而,会展的发展也同时陷入了困境。

中国国内的会展场馆的利用率呈现两极分化的驱使,许多城市花费巨资建造的会场场馆时常闲置,而在一线城市,会场场馆供不应求。展览的质量从市场化、国际化和专业性角度来看,远远落后于国外会展行业。会展行业人才的缺口,尤其是高级项目经理等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拖后了中国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进程。

场馆利用率不均衡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会展场馆的建设热潮,争做“会展之都”。

2010年12月,河南安阳会展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总建筑面积4.13万平方米,是安阳市标志性建筑。2011年1月,总建筑面积4597平方米的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会展中心竣工。当月,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大虹桥会展中心项目,其中,展馆展览面积约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会展中心。2011年6月,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地上总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展览中心面积7万多平方米,它将将作为海南承办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与发展论坛的主会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对于会展场馆的建设脚步从未停止过。

根据相关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场馆建设仍然保持较热态势。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会展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863万平方米,室内面积达683万平方米,室外面积有431万平方米,总展览面积近1116万平方米。其中所有2010年的新建的和正在建设的场馆的总建筑面积高达703万平方米,占目前中国会展总建筑面积的24.55%,而2010年这些已经建成的和将要竣工的场馆的总展览面积大约有217万平方米,占目前所有场馆总展览面积的19.49%。这反映出全国会展场馆建设全面升温的趋势。

然而,与场馆建设热潮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大多数已建成的会展场馆闲置率高,经营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会展场馆的利用率偏低,除个别城市利用率极高,大多数维持在20%左右,少数利用率在30%-40%。不可否认,在个别城市,会展场馆已经成为一种形象工程。

但是,将视线聚焦在一线城市时就会发现,少数城市的会展场馆利用率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甚至是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从上海市商务委获悉,上海2011年举办各类展会674个,展会面积953万平方米,展会数量和展会面积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馆的利用率高达68%,高于香港60%的水平,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场馆35%的水平。

上海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龚维刚表示,对于全国各地会展场馆利用率不均衡的局面,可以将上海重复性较高的一些展览转移到长三角地区的场馆中进行,比如江苏、浙江等地。长三角地区,不少城市的会展行业凭借各自的地区优势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在这些地区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在信息和资源上共享共通,不仅仅有利于上海会展行业的良性发展,还充分利用其他各地的资源,为周边地区的会展行业带来效益。但是,他又强调这些合作并不能盲目进行,要充分考虑会展特点和地区优势,需缓慢推进,来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会展业水平。

展览质量有待提升

国内会展行业的迅速发展,会展场馆的积极建设,但是展览的规模、质量与效益却远远没有达到全球水平。在国外,会展行业对其他相关行业的经济拉动一般在1:10,但是在国内,即便是高利用率的上海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准。2011年会展直接收入150余亿,拉动相应经济收入1300余亿,平均拉动系数为1:9.2。而其他城市会展行业的经济带动效应在1:5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展览活动大多是依靠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按市场化方式经营的规范会展企业占市场份额很小,真正的市场主体难以成长壮大。国外的会展行业多以市场化方式操作,有序竞争、优胜劣汰,有效提高了展览的质量和效益。

国际化水平低也是影响展览质量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国际化程度不高,缺少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和节庆活动。根据近5年的统计数据,上海的境外参展商平均比慕尼黑和法兰克福少一半左右,境外观众减少近八成,可见国内外会展行业差距之大。

另一方面,国内会展的专业化水平也差强人意。芜湖市副市长王沧江在首届中国会展业年会期间就曾表示,作为省级二线城市、中等城市,要做好会展一定要独辟蹊径,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产业特点,一定要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接轨,这样会展才能做得有特色,才能做出品牌,反之只能一般化、同质化,做不大也做不强。

国际展览业协会主席陈先进一直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定要努力将某一个展会或者某一项服务做到第一,并且要有这样的决心和目标。

龚维刚告诉记者,上海作为国内会展行业发展较快的城市,要提升办展质量,到2015年,展览会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其中国际展览会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达80%,境外参展商比例达到30%以上,专业化程度提高到95%,市场化水平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

上海将扶持一批本土展会提升国际化水平,重点打造20个左右国家级国际经贸展览会,其中8-10个国际品牌展览项目,重点培育和引进20个左右国际知名会议(论坛),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同时引进一批国际和国内品牌展会,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组织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提高上海展会的布展水平。此外,上海将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专业精品展,扶持一批从事专业展的办展企业,推动上海常年展示发展,逐步推进网上会展业发展。

各地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肩负监管责任,据龚维刚介绍,每年上海对进行会展水平测试,由第三方机构给出测试水平报告,包括对于场馆设施等硬件的测定以及会展服务态度、展览水平等软件的评价,综合考量后给予政府方面的投入鼓励,并监督要求会展中心自身积极改进。

会展人才培养迎合市场

会展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会展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由于会展行业近来兴起,人才的落后显而易见,这些不足体现在专业性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国际化人才的紧缺上。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5000名会展从业人员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多数从业者是从其他行业转行或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专职人员不专业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无论是会展运作的核心人才如组织、策划类人才,还是设计、物流等实施操作性人才,甚至是贸易、咨询类等支援型人才都出现明显短缺。

据从事会展策划工作的工作人员透露,大量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从其他相关行业转行过来的,因此在专业领域上操作并不规范,尤其是熟悉行业情况、擅长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更是各大企业必争之才。

如今,各地纷纷培养会展人才以应对供不应求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会展专业或者提供会展课程的高校将近70所,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其中,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普通高校本科会展专业14所。

会展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我国的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会展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对会展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要求,培养和发展会展人才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龚维刚认为,高校的会展专业在专业设置与课程管理上过于宽泛,专业细分才能培养出“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对此,在高校专业设置上,协会对于职业经理人、高级项目经理等一批高级人才的缺失上,增强业内培训,进行会展管理人才培训和认定,尽快培养一批熟悉业务、了解行业、富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时,上海将引进一批海外人才来增强会展行业的国际化视野。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