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挂靠内幕


发布时间:2012-05-03 13:47:01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在现有企业资质准入制度下,注册工程师挂靠已然成为行业公开的潜规则,并由此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

将考取的各类注册工程师证件注册至某家公司,不用到公司上一天班,只需挂个名,就能获取报酬。日前,一名从业于市政工程设计的注册结构工程师向《中国经贸聚焦》曝光了工程师挂靠内幕。

据记者调查发现,工程师挂靠已然成为行业公开的潜规则。由于企业要获得资质均需要拥有相应数量的各类注册工程师,通过挂靠的注册工程师来“凑数”就成了最便捷的变通手法,并由此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
 
有关专家表示,要消除这种挂靠怪象,还需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行政主导准入制度,引入更多市场机制;同时改革注册制度,建立信誉记录式注册。 

一名工程师的挂靠之路

小温去年考取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他通过熟人介绍,将自己的证书注册到了江苏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从未到该公司上过一天班的他,一次性领取了18万元的报酬,双方签约时间为3年,折合每年费用6万元。

“他们要申请(建筑工程设计)丙级资质,单位专职技术骨干中至少要求有1名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我等于帮忙出借证件给他们。之后就完全不用理了。”小温告诉记者。

据他向记者出示的其与江苏这家公司签订的协议上声明:乙方(小温)同意将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证书交由甲方(公司)保管;乙方所提供证书使用的范围仅限于甲方企业资质申报及年检方面。除此之外,甲方不得擅自使用,否则,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均由甲方全部承担。

小温介绍说,这就是通行的所谓“挂证不挂章”,不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坦言,这份合同并不合法,因为相关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注册工程师证书和执业章均不得转借。“但这已经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像我们单位还有不少人也将注册证挂出。”据称,事实上,当初这份协议就是以“一级建造师+挂靠+范本”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得来的,“直接将建造师改成结构工程师就能用了。”

据悉,小温是以劳务派遣的形式挂靠到这家江苏公司的,公司需要为他交纳社保,以证明他为其工作。而之所以舍近求远挂外地,也正由于社保的原因。他现在自己工作的上海某市政工程设计公司交纳社保,目前多数省市社保均已实现联网,不可能交两份。也因此,目前挂证多是挂外地。

研究生毕业已经4年多的小温还告诉记者,考取这类注册工程师证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像他这样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比较缺钱,而挂证可以获得一些收入补偿,如果有多本证书还可以挂在同一单位获得多份收入。而随着工作年限增加收入增加,部分人会选择不再冒这种险,在3年签约到期后将证件取回。还有一些人则手持证书却并不从事相关行业,也会选择将证挂出。

地下产业盛兴

记者随后的调查发现,正如小温所说,近年来,注册工程师挂靠已经成为国内工程领域公开的潜规则。

在工程建设从勘察、设计、施工到监理等环节,企业要获得资质均需要有相应数量的各类注册工程师。比如,建设部2007年3月下发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就对包括21个行业的不同序列设计资质,分别规定了需要配备的注册专业数量和注册人员数量。其中,最高等级的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需要注册专业不少于5个,5个专业的注册人员总数不低于40个。再比如,自2008年2月起,建设部规定:在工程招投标中,投标企业的项目经理需持有注册建造师资格证书,原有的项目经理证逐步作废。这都意味着企业对于各类注册工程师的大量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稀缺的情况。由此,挂靠形式也成为不少企业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变通方式。

在网上输入关键词“注册工程师挂靠”,立刻就会出现诸多挂靠及招聘信息,为各类注册工程师挂靠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更是数不胜数,类似“公司因资质升级,急需大量XX师挂靠,见证付款”的广告也层出不穷。

记者在联系一家中介机构时,对方表示,注册工程师依其专业和级别不同,企业需要给予的报酬也不同,少则每年一两万元,多则十数万元。办理起来手续简单,中介联系好企业后,持证人前去签约即可。费用一次付清,没有什么风险。

上海一家正在申请建筑智能化设计与施工资质的公司主管小M向《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透露,他们就是通过中介来申请资质以及找人挂靠的。其申请的那一等级资质需要注册电气工程师不少于2人,二级及以上注册建造师不少于2人。中介报价至少3万元,并不包括挂靠注册人员的费用,而光1名注册电气工程师3年的挂靠费用就高达三四十万元。中介还不让挂证人和公司见面,只提供给公司挂证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及负责办理证件注册到公司。公司还要为挂证人交纳社保。算下来成本很高,且风险不小。
另一家新申请到市政工程乙级设计资质的公司高层小许也称,申请该资质需要电气、暖通、给排水等多个专业以及相应数量的注册工程师,单位原有的肯定不够,有相当部分都是从外面找来的。其中,每个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3年的挂靠费用大概需要45万元,交社保每年还要一两万元。公司还打算进一步申请资质升级,这里面的成本确实很高。

她感慨说,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没办法,一方面像暖通注册工程师才开考没几年,数量很少,市场需求旺盛,而企业为了保住资质,只能靠租证方式应付年检和升级。“国家政策这么要求,客观上催生一个巨大的地下产业,养活了一大帮人。” 

准入制度亟待改革

相关律师均指,挂证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无论相关注册管理办法还是《建筑法》、《招投标法》都规定挂靠是严格禁止的行为。现在工程都是终身负责制,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或事故,那些挂靠(尤其是挂证又挂章的)注册建造师或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挂靠协议中注明的所谓“乙方免责条款”没有法律效力。据悉,像上海“楼倒倒”事件中,挂靠建造师就被判处了3年有期徒刑。一些工程管理专家也表示,挂靠将让工程质量难有保证。

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鹰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称,挂靠(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单位的挂靠)几乎成为一种公然的假冒,由此带来资质管理形同虚设,其后果就是市场信誉机制的缺失和责任机制的分裂。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具体清晰的责任机制,获得利益得承担责任,利益和责任总要匹配。而挂靠现象则撕裂了这种天然的匹配。

挂证工程师小温告诉记者,如果社保是全国联网的,那么注册工程师挂靠这种事情一查社保立马就能查到,或能从源头避免这种现象。

王鹰则认为,要消除这种挂靠怪象,最关键的还是要改革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准入制度,改变目前实际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或准行政的审批,引入更多透明化的市场安排。像很多其他领域一样,资质审查权都操纵在政府手里,进来时看似严格,一旦进去却缺乏监管,直到出了大事不可收拾。“万能政府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现出破产状态。”王鹰表示,准入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降低门槛乃至撤销门槛,条件对所有主体开放,由其对自己的信誉负责,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有什么能力,就从事什么等级的活动,在信誉积累中提升资质和责任能力。

此外,王鹰还称,对于各类注册工程师等个体资质能力的准入来说,要改革和完善注册制度。应取消大部分的知识型考试,因为任何学历和考试都只能作为资质和准入识别的参考信息。保留下来的注册制度也要由资格审批型注册转型为信誉记录式注册,也就是说,一旦注册,其主要业绩信誉等都成为记录的信息资料,以供查询知情。

一家工程咨询公司分析师表示,一个可资借鉴的经验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程及咨询企业的资质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条例,主要依靠相关法律以及行业协会制定的工作条例、职业道德标准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而在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方面,也多以行业协会为主,政府不进行直接干预,或由行业协会和政府共同进行管理。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