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民政为大”须终结


发布时间:2012-04-06 10:18:13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从中国公墓系统来说,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已形成,民政部门应该完全退出市场经营领域,转变为真正的规划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问墓价欲断魂。”这首被改编的诗代表了中国殡葬暴利的现状,它的原作者杜牧如果在世的话,面对如此现状也会感到无奈和困惑。

本刊3月刊报道的《暴利墓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反响强烈,纷纷表示:“这一切,已经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一个图章值千万”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民俗历史,殡葬业从未出现过如此暴利。这是当下特有的现象。面对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加上政府“缺位”、监管不力等综合原因的叠加,极易加剧社会矛盾。

“在文革之前,殡葬是公益的,由民政掌管,民政的负担很重,责任也很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专访时,乔宽元对记者说,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需要发展殡葬业,钱从哪里来呢?此时,民营资本被允许进入殡葬市场,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早年,民政主管部门往往以参股的形式,与其他资本合资入市,共同开发殡葬市场,从而形成了殡葬中“民政到处插一手”的政企不分的状况,随着改革的深化,殡葬服务有利可图,对殡葬业的“行政垄断”的批评也多了起来。

据介绍,所谓的殡葬垄断主要可分为:行政垄断、经营垄断和自然垄断3种形态,它们互相影响,非孤立存在。在中国的不同地方、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在殡葬这个特殊领域,最易形成垄断、衍生暴利。

当前,从中国公墓系统来说,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民政部门应该完全退出市场经营领域,转变为真正的规划和管理部门。“例如上海就是如此,民政部门不再参股进入市场,而是以管理者的身份。”一旦超越直接利益,就可能真正实现“严加管理”。

承包经营是导致墓穴高价的又一个症结所在。公墓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承包商就追求短期的利润最大化。面对如此高价墓穴,百姓叫苦不迭,而且这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彻底改变。

与此同时,陵园经营者也大倒苦水,抱怨墓地的建设周期长,利润空间缩小。 “公墓的建设周期较长,前期建设至少3一5年,包括道路建设、配套设施等,初期阶段的发展缓慢,非常困难的。”乔宽元说,公墓的生命周期呈S型曲线,经历了前期的导入阶段,公墓就进入盈利期,其利润丰厚。

另外,墓穴的高价与自然垄断形态相关。因土地资源有限,在一个地区规划建设的公墓数量有限,导致后来者难以进入,经营性公墓注定是一项少数人介入的行业。目前上海有44家公墓,按照规划,目前这个数字基本不会再增加了,但上海每年仍有超过10万的死亡人数,其公墓的数量肯定供不应求,奇货可居,市场价格因此会上涨。

“70年的使用期限必须缩短”

据介绍,中国现有的公墓使用期限分为两种:50年和70年,上海的公墓使用期限是50年。正因为供不应求,公墓的建设必须“小点、再小点”。即便如此,上海仍有80%的公墓在平均7年之后将“死亡”,这些公墓内的可用空间完全饱和了。其中,70年的公墓使用期限是“杀手锏”,因此必须修改,以缓解公墓用地紧张的局面。

乔宽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上海按照2000万常住人口计算,预计到2045年上海死亡人口进入高峰期,每年将会超过10万人口正常死亡,照此计算,上海需要1万亩的公墓面积,而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000亩了,这与1万亩的饱和数仅一步之遥。一旦墓地可出售面积饱和了,公墓的利润空间骤减,入不敷出,势必将大量裁员,这些公墓将退回坟场,无人管理,尴尬收场。

“我们做过专门的调查,96%的百姓认同入土为安的观念,而仅有4%的人群选择海葬。这说明中国人的殡葬民俗非常传统,这需要改革,非一蹴而就。” 乔宽元向记者介绍,以上海为例,公墓的使用期限是70年,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意味着以后就有部分人群“死无葬身之地”了。也就是说,这些公墓在未达到70.使用期限时,其墓地面积早已经饱和,根本没有多余的墓穴可供出售了。

“所以,这70年的使用期限时间太长,必须要缩短。”乔宽元呼吁,民俗观念的改革,需要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改革才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要解决这个难题,缩小墓穴的尺寸是最有效、灵敏度最高的办法。据介绍,节约土地资源的办法有多种,比如海葬、壁葬和树葬等,但百姓最为认同的还是“入土为安”,所以缩小墓穴的面积,操作性最强。“上海新开辟的墓穴平均在1平方米以下。”

政府不能限价

中国各地的墓地价格正在飙涨,老百姓深有感触。

经过多方打听,季先生决定为亲戚在闵行区颛桥一处陵园购买一处墓穴,不到1平米的面积近10万元,如此高价着实让他吃了一惊。“我还托关系、找朋友帮忙,价格还是很优惠的呢,也没有想到竟然会这么贵!”季先生感叹,脸上带着万般无奈的表情。

面对日益上涨的墓价,百姓的不满与日俱增。那未,政府主管部门是否应该对此进行限价干预呢?采访时,乔宽元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这是市场行为,政府不能干涉。但是,政府应控制墓地资源的供应量,加强监管,严防哄抬墓价,打击恶意炒作。”公墓市场一旦失控,政府要有作为,伸出“有形的手”,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为百姓提供不同层次的多样性公墓服务,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百姓节俭消费,反对大碑大墓,节约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特别是要确保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安葬,把“底”真正“托”住,解除他们的“死葬之忧”。

但令人吃惊的是,在殡葬领域,出现了公益资源“闲置”现象,公众的殡葬公益性消费比例极低。以上海市历年数据为例,虹口区2009年的死亡人数2万人,公益性殡葬帮困济贫率为1.25%、千元殡仪费的占比是2.77%;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据就分别下降为0.1%和2%。上海推出的以“二万五工程”命名的公益入葬举措,真正享用的也是少得可怜。这些数据说明殡葬优惠政策的惠民效用过低!

“虽然殡葬公益的政策很多,但享受到的人不多。这与中国的民俗和孝心有很大关系,公众一般不会主动去争取殡葬类的公益。因此,要采取主动营销的方式。我们不能坐等公众来享受公益政策,而应该在推销公益政策上狠下功夫,才能让公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乔宽元如是说。

一边是百姓高喊“死不起”,另一边则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政策用不完,束之高阁,出现公益资源“闲置”的怪象。怎么解决这对矛盾?乔宽元建议,上海要加快社会管理的步伐,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作用,发展社会非营利在组织,“主动推销”政府大量的公益举措,防止公益政策停留在“红头文件”上。

此外,要努力把生存层面“死有所葬”的公益,提升到发展层面的“死优所葬”上来,充分发挥殡葬公益的文化创新、移风易俗的作用。为此,乔宽元呼吁,应改变追悼会单调模式和葬礼的粗陋模式,积极推广“人生小电影”、“文化花蓝”、“心愿卡”,让殡葬活动尽快走出传统。这些都急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大力推动,以加快传统殡葬向现代殡葬的转型。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