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当书店关门后


发布时间:2012-03-06 16:14:17    来源于: 梁春利

摘要:中国今后是否可以诞生一批文化城市,在这些文化城市里有一些知名的特色书店,这确实很值得期待。

就在人们还为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士(Borders)申请破产关门而唏嘘不已时,2月14日情人节这天,对广大喜爱读书的朋友来说,上海书城淮海店正式关门的消息一被证实,可谓又是一晴天霹雳。后据知情人对记者透露,上海书城淮海店并非真的关门,应该叫战略转移,准备在静安寺打造一个“文化体验商厦”,把书店和影视、培训等业态结合起来。

上海书城淮海店这两年经营业绩连续下滑20%,就连沪港三联书店也公开表示,如果店面不是自己的,肯定也要亏损。日前,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在微博上晒出三联韬奋书店去年的业绩:全年实现销售额1100万元,但利润仅为36万元。这些数字,让人不由得替书店未来的命运捏了把汗。

谁动了书店的奶酪?

“要更加理性、从容地看待实体书店的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对《中国经贸聚焦》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二十、三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淮海路新华书店连续20个门牌号都是它的,那真是令读书人怀想的时代,也是阅读的最好时代。在王为松的记忆里还有这样一幕,为了买《简爱》这样的小说,南京路石门二路的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从整个社会阅读的饥荒,到阅读的丰盛,实体书店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可能没有改变。

这个改变,一是出书量的剧增,1986年全国年出书总量大概是6万种,到现在已经快30万种了;二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也从相对单一的书报等纸面媒体,到今天的网络、手机、视频和电视等媒介转变,阅读渠道比以前更多元化。原来读者经常到南京东路和淮海路书店买书,现在可以在网上和很多小的特色书店买书。新出现的包括博库书城,都是1980年以后出来的。

去年,季风书店在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的租期临近的时候,曾引发社会热议,有人提出拯救书店的几个办法:第一是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第二是文化人的坚守,第三是全社会关心支持等。王为松对此感慨颇深:“我们书店有没有也反思过自己的问题。政府给钱,社会关心,都可以有,我们自身的经营上有没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呢?如果读者都不进来,靠资助能维持多久?我们是中国最美的书店吗?微博上不是经常有世界最美的书店的贴图吗?最近倒是有两家书店值得关注,一是广东的方所,我没去过,微博上也很热闹,一是南京的先锋书店,最近又开了一家新店,这些都可以拿来讨论。”

最近因为看了《时光如此轻柔爱上莎士比亚书店的理由》,王为松有很多启发。那时候多少年轻的流浪诗人,在莎士比亚书店免费住宿,现在听来已经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了。现在的书店经营者有没有这样对书狂热的热爱? 如果书店的经营者管理者和他的上级领导,并不是一个爱书人,反正早上9点钟开门,晚上6点钟关门,书店的命运可想而知。这期间书店首先考虑利益最大化,大家思考问题时,出发点就会不同。

关掉一个没有特色的书店,关掉一个连年亏损的书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情。一些传统的老企业尤其是百年企业,惯性太大,比如,最近柯达的倒掉,传统书店应该从中受到启发。从1986年以来,柯达一直是奥运会TOP赞助商,它也是很早就开始研发数码相机的,为什么面对改变了的世界,被一些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给击垮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是传统出版业十二五期间最为重要的课题。

出版业的反思

“如果书店出了问题,出版社也要反思。居安还要思危,何况现在已经不安了。”在出版行业做了多年的王为松觉得,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出版业如何应对,这也对出版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去年年底,磨铁图书公司的执行总裁张凯峰在离职时接受采访说过一段话,他说:“很多优秀的编辑跳到磨铁以后,汇报工作时都说自己昨晚很累,干到凌晨2点,并且约了个很大牌的教授,答应做磨铁独家作者。”他听后告诉编辑,“不要和我说这些,我不是书业出身,这个作者我也不认识。从现在开始,磨铁人必须更改自己的语言方式,即现在你要做一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在同类市场上有几本,你现在要做到第几位,你有什么措施,三条措施里你做到哪条,还有两条需要我给予什么支持。”王为松说这段话对他启发很大,如何引进现代企业运作和经营模式,这是原来传统出版业在今后发展中需要提高的地方。

的确,以一本书稿作为产品的出发点,这是作坊的做法,而商业企业则以市场为产品的出发点。“现在的年轻人从小习惯了三屏,电视、手机、电脑,如果他们同样接受莎士比亚,意味着平台已经悄悄转换了。”但出版业是内容提供者。既然是内容提供者,通过纸质或电子的渠道都可以。“其实这个转型是必然的,要提前有所准备,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诺基亚开发触屏比苹果要早,但是它已经有那么大规模的传统产业,觉得每年有这么多利润,还是可以维持的,这和当时经营者的思路有关。”

上海书店现状堪忧

上海书城淮海店关门或者说战略转移了,其他书店生存现状如何?《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最近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无论是老牌国有书城,还是私人小作坊,经营理念和营销手段都和几年前没有太大区别。

上海书城虽然是全上海书店中人气最旺、生意最好的书店了,但大部分买家是家长和学生。书城里的书架过于拥挤,留给人们的空间不大,很多人席地而坐,或者站得腰酸腿痛。

附近的外文书店,里面的装修和情调要好很多,但买家更是稀稀落落。尤其四楼是文学作品,以外国小说为主,有很多是原版进口书。记者随手翻了一下,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Back to Work》标价是140元,这些价格和外面书摊上的盗版书比起来,简直算是天价了。任凭记者怎样转来转去,里面的工作人员照旧继续聊天,丝毫没有导购的欲望。

紧挨着外文书店的艺术书坊,里面的籍品类和装修风格,都看不出有何特色,里面转来转去的读者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记者走出来的时候,却被一家街边小书店的吆喝声吸引。

该小书店面积10多平方米,就像一个简装的毛坯房,店中间摆放一张长长的桌子,四周墙上是书架,堆满了各种书籍。这里的书是按斤来卖,大多书籍都是11元/斤。记者仔细摸了摸书的质感,掂一下重量,感觉是盗版书,店主却一口回绝:“都是正版书。”观察了一会,有几个老年人开始埋单,2本书大概20多元。这样的促销方式抓住了客户的心理,尤其是不上网的人群,客流量较大,但书店只能走低端路线,勉强度日。类似于这样的书店福州路上还有几家,有的写着“最后三天,疯狂甩卖”,但其实此店已经开很多年了。

连锁书店和特色书吧

相比国营书店等的“无动于衷”,有些书店倒是有一些创新,无论是走便利店超市路线的连锁书店,还是颇有文化气息的书吧,都在某些层面满足了一批读者的需求,目标客群比较明确。

在上海某地铁站,有一家连锁书店“爱知书屋”,打出的口号是“期刊连锁,课程超市”。该店面积20平方米左右,像一个便利店超市,架子上摆满了书,以杂志期刊为主,兼有其他管理类书籍。女店主30多岁,看见记者进来态度非常殷勤,她说现在书店正在举办优惠促销活动,可以免费办一张借书卡,押金50元,先充值100元,借书一天是2元钱, 直到把100元抵扣完,会把50元押金退给读者。店主服务态度倒是很好,只是如今这种花钱借阅的形势,能拼过互联网的“免费精神”吗?

在常德路上的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有一家非常有名的书吧叫千彩书坊(Colorful),店主是一对夫妇。店里面积有四五十平方米左右,庭院里还有一个露天区。这里的书籍不多,大多都是关于张爱玲等具有上海特色的文艺书籍,对外卖,价格不低,还有一个区域全是美国进口书籍,大多在70-140元,这在小书店里算是比较有特色了。但说这里是书吧其实不妥,这里几乎变成了咖啡馆,很多人来这喝下午茶,墙上挂满了壁画,装修十分精致。这里还定期举办红酒单身派对和作家的新书发布会等活动,记者当天没有遇到店主,但客人都表示,书吧的氛围比书城和星巴克都好,只要不关门他们会一如既往来这里坐坐。看的出来,这里的客人都是比较有档次的。

文化城市的魅力

说到中国旅游城市,人们会想到杭州,近几年横空又杀出海南的三亚、云南的大理、丽江等地方。说到休闲生活的城市,人们可能会怀念四川成都。但是,要问中国哪一座城市的图书馆最漂亮、书店最多,市民最喜欢读书,恐怕没有人能回答上来。

如果把上海和美国纽约、北京和美国华盛顿相比,在中国,目前没有一座城市可以和美国西雅图相媲美。西雅图的闻名并不在于它常年难见阳光的天气,而在城市知识水平的调查上,西雅图一向是美国数一数二的文风鼎盛的城市,居民的平均教育程度和阅读量都高出其他城市许多。图书馆是大众教育最重要的一环,而西雅图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让许多地方望尘莫及。人口不到60万的西雅图,居然有27座崭新的图书馆,据<

(责任编辑: 梁春利)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