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谁来拯救美国经济


发布时间:2012-03-06 16:05:21    来源于:Henry Mintzberg 翻译:刘超

摘要:

时下,大家对美国经济众说纷纭,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经济学家应该挺身而出,拯救美国的经济。实际上,华盛顿并不缺少聪明的经济学家,但问题依然存在。

一个经济体就像是一团云雾:只有身处其中,才会知道它是怎么构成的,也才会体会到真正起作用的是构成它的一颗颗粒子。

这样看来,经济就是各种交易现象的集合,涉及货物和服务交易,而这些活动主要由企业来进行。因此,企业的行为至关重要,对它们的观察不可能被经济模型或数据分析所代替。对经济的分析必须要落实在微观主体上,因为它们的表现关系到经济的兴衰成败。

微观层面上,企业有两种:一类依赖于开拓创新,另一类则依赖于剥削他人。每一个经济体都有两者兼具的特征,但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更倾向于鼓励创新和开拓。正是这样的企业家精神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然而不幸的是,现在美国的经济却更有利于剥削者。

经济发展的循环从企业引进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开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过后的探险家日益成为剥削者。他们把市场开发到饱和的程度,缺乏新思路,江河日下。他们只知道扩大自己的产品线,而不是开发新产品,通过对工人施加压力来削减成本;游说政府以获得优厚的待遇;与竞争对手合并,以减少竞争。

当然,这些企业在面对下一波新的挑战者时就会显得很脆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威胁老牌大企业的生存,经济破坏和重建的循环得以重新开始。

美国对大公司实施救助的出发点是因为这些大公司规模“太大以至于不能倒闭”。实际上,这些大公司正是因为规模太大、管理不善才会导致今天的下场。否则怎么解释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把自己的未来堵在垃圾级的抵押贷款上?它们的高级经理们要么不知道,要么心存侥幸,认为可以逃脱危机。而其他的管理层,要么不关心,要么无法顺畅地向他们的老板提议。

美国的这一问题远远超出了经济救助方案的范围。美国有苹果和谷歌这种出类拔萃的创新型企业,也有很多的能源公司,它们舒服地享受着政府的税收优惠,还有依赖政府财政预算的国防军工企业、制药公司等。

除此以外,美国的创业者也开始跃入剥削者行列。曾经,美国的企业家为创新坚持不懈,现在他们则努力争取早日上市,好让自己快速兑现。这种现象是极为不正常的,切断了经济增长的源头。

当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充满信心时,他们心中想到的是这个国家创新的潜力。然而,这种创新力已经退化成具有破坏性的剥削。公司股价每次下跌都会引发大量的裁员,留下来的员工则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倒是那些CEO们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继续拿高额的薪酬。

设想一下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公司解雇所有的员工,然后把库存全部售空。经济数字上看,高额销售收入、低成本标志着生产力的提升,然而事实是该公司已经黔驴技穷,寿终正寝。

这样看,美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没有灵丹妙药。解雇工人,甚至印钞票是很容易的;然而改变不正常的行为习惯却很难。美国经济的复苏需要每一个企业的努力。现在的态度必须改变,需要巨大的奉献精神和耐心,而这些特质在今天的美国特别紧缺。

首先需要改变的地方是,公司领导不能再享受酒店的总统套房,而要发扬创业时期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比较容易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取消不公平的薪酬机制。那些真正有实干创业精神的管理者应该得到重用,领导企业。

成功的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去发明更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人力资源”这种说法应该被淘汰,因为一个伟大的企业需要有凝聚力的员工群体,而不是各自分隔的资源。

政府支持应该从关注成熟的大公司,转向鼓励新企业的成长。初创企业需要遏制入市的冲动。同时,监管和税收应当致力于限制过分投机的交易行为以保护持久创新和正常的商业竞争。

美国经济现在需要的经理人必须了解和关心他们的业务。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MBA队伍,所学的东西都是高屋建瓴的,缺少具体的实践。经济学家也是这样,喜欢高谈阔论,而不是脚踏实地做学问。这些都是问题的症结。

(作者简介: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责任编辑:Henry Mintzberg 翻译:刘超)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