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商人信佛热


发布时间:2012-02-02 17:21:48    来源于:沈燕来

摘要:佛法是引导企业欣欣向荣,利益社会的良药。

很多人以为佛法是消极的,是出世的宗教,倘若引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败。这是一种谬见,中国可以有儒商,也就可以有佛商,佛商的价值绝不亚于儒商。

佛教从一开始就和商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成道后,最初供养、皈依的两兄弟提谓、波利,就是北天竺的商主,这二人就是佛教最早的优婆塞。其后,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商人(长者、居士)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僧众的衣食多由他们供养,而且办道修行所居住的阿兰若,也是由商人提供的。即如着名的道场给孤独园、竹林精舍等,也是当时拥有巨大个人财富的给孤独长者、迦兰陀长者购置或营建的。

为何商人信佛热

毋庸讳言,中国商人的精神世界正趋于多元化,其中“皈依我佛”或“对佛门心向往之”的人也越来越多。事实上,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一直以不同面目不同程度地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近几年来我们甚至发现,越来越多的商人行则有度言必颂经,已经将佛门教义当作其经商与做人的精神准则。

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元春教授认为:“现在很多商人信佛或者信道都是好事。中国现在社会风气太过于商业化,这是经济发展现象的表达和呈现。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换获取价值,所以逐利也是正常的。由于某些商人的道德良心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造成商业中的坑蒙拐骗。所以许多有良知的商人有了信佛的信仰。因为信仰归根结底是给人生以一种道德理念的支撑。只要是合法正当的信仰而不是唯物拜金主义信仰都是好的,是值得鼓励和赞叹的。”

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胜军认为,“当滚滚商流撞开农耕文明的大门,商业成为生活本身,原来单一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便变得丰富而不可捉摸。中国人在经历文革,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信仰被彻底的打破,唯一的信仰就是金钱。太过浓郁的商业气息,使得很多商人在其人格方面和道德方面有了严重的缺失,让现在的中国商界出现了更多的尔虞我诈、恶意竞争,从而破坏中国商业的规律。

于是,一部分中国商人开始重新寻找价值观。而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传统中唯一可以作为价值观的可能就是佛教。佛教在中国有非常深厚的基础,众多祠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且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中国企业在学习西方企业先进经验的同时,却无法全盘移植其商业精神,东西方在文化、经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难把现成的西方理论和经验直接应用,而我们的经历又很短暂,缺乏有竞争力的手段,这样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多迷惑、盲从。现在流行讲“商道”,商也有道,但这个道,怎么去理解,怎么去把握?东方思维不可能全盘借鉴西方思想,还得从文化根子上去找。佛教的普渡众生,与商人之道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是一致的。所以中国出现商人信佛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唯利是图,并非经商长久之道

人们常说“无商不奸”,即“惟利是图”是商人的天性。多数商人自己也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一些人为了牟利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勤劳仁厚、真诚正直的商道精神与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经商理念相比,究竟孰是长久之正道?

刘元春对此表示:“经商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好的信仰都会对他的道德、良心,行为起到净化和引导,从而有了约束。如果能够自觉的做到遵守,为人的良心道德那么必然会自觉的遵守社会的法规法制。那么他也会遵守商业的道德。大家都这么做了,正好印证了佛教所讲的共业所感。从而净化了社会的空气。社会都人人像善,而商业都人人遵守商业规则。商业的规则首先是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其次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再者才是商业规则。做人做不好何谈商道。”

上海诺狮旅游策划智业机构总经理李也表示:“其实,商道的内核还是以人为道,参悟了人道,才能行商之正道。经商和做人、处世一样,只有利他,才能长久地自利。为了自利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无异于涸泽而渔,得到的只是少数和暂时的,失去的却是多数和永久的。道理很简单:你今天暗箭伤人,改日他人必以牙还牙,你非但要把当日的不义之财如数归还,恐怕更多料不到的损失也再所难免;你今天偷税违法、瞒天过海,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仅使你惶惶不可终日,整天连觉都睡不好,一旦遭到法律制裁,面临你的只能是铁窗生涯、巨额罚款、家人的沉重负担,甚至是妻离子散。所以,无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是短视,勤劳诚实、正直仁德才是远见!”

佛经中说:“一切法若无慈悲,皆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则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总之,佛教徒的商业行为只要始终贯彻正念正行、诚实守信的商业伦理,以禅的精神对待发展,以禅的气魄和谐经营,以禅的理念深思熟虑,以禅的勇猛致力进步,那么经商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修行法门,其功德当然是不言而喻。

佛教理念指导企业经营

现代人喜欢把商场比作战场。既是战场,必定硝烟弥漫,你死我活。于是,整天与人勾心斗角,学狡猾、斗心眼、使毒计。倘若长期处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必然心情紧张、疲劳、烦躁,哪里还能享受生命内在的自在、喜悦和安祥?如此引申开来,不仅商场如战场,更有情场如战场、考学如战场、晋升如战场……人世间,岂不是处处战火纷飞,永无宁日?

李也表示:“就商业和企业来说,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商业的竞争而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就拿google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其最好的就是办公环境,这个就代表了google的企业文化。一但牵扯到文化,就会涉及到信仰的问题,只要有共同的信仰才会拥有更多的企业文化在里面,只有把佛学和国学真正用到企业的文化之中,才能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像阿里巴巴和google一样,才能在现今商海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国很多人赚钱是靠寻租、欺骗、污染和造假,这都是罪恶的。如果你信仰佛教的话,至少在你商道过程中要把罪恶的元素去掉,你不能欺骗员工、顾客,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这对中国的商道是一个促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胜军说:“有很多企业把佛教文化带进企业。佛教的东西对企业管理会有一定的启发,包括很多企业管理研究印度的古典哲学,其实里面蕴藏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对管理有帮助。比如乔布斯的产品最重要的一点是大道至简,这与禅宗有非常强烈的关系。他最早时候、年轻的时候在加州的家里没有装修的,没有家具,就只有一张床、一个台灯、一张桌子、沙发,这就是他的理念。从这层来说,哲学、宗教和管理这是有关系的,但这种关系是非常间接的,要靠你去领悟的,而管理更多是直接的、有营销、要考核、品牌怎么做,更加直接的。一个人可以学习哈佛商学院,但是不同国家的管理理念是不同的,因为除了这些东西以外,还有社会文化、价值观,甚至宗教信仰,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些深层次的原因又会作用管理者,所以这都不是完全分割的,不能完全取代。”

无论经营什么企业,都可以在利益自己的同时,利益他人,利益社会。事实上,也唯有切合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企业才有不断生长的空间和土壤。这种需求越长久、越稳定,企业的生命力才能越旺盛。作为一个企业,如果真正将这种需求放在首位,本着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宗旨,同时在技术质量上严格把关,那么,即使不去有心竞争,也必定能将企业办好,也必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法则。有好的因,必有好的果;有真心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同样,若以商场如战场的心态去经营。这个因,也必定使我们四面树敌,处处碰壁,陷入争斗不休乃至互相残杀的战场。即使在争斗中暂时领先,也很可能为自己树立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更要时时面临潜在的威胁,不敢有一刻放松。那样的人生,何其辛苦?

商业活动是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人是商业活动的主体,人只有在将商业活动与优秀思想文化充分结合的前提下,才会拥有物质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智慧”;进而才能避免因经济需求所造成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发展失衡的问题,形成“平等”发展的健康态势;最终才能实现将经济手段转化为真正造福人类社会的“功德”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犯罪和缓解经济危机,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和谐发展,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

(责任编辑:沈燕来)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