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谁污染了食品的“内衣”?


发布时间:2011-12-08 13:28:02    来源于:董金狮

摘要:

目前虽无法证实塑化剂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明确会产生癌变反应。

据官媒新华社消息,台湾板桥地方法院10月28日审理宾汉公司涉嫌制造贩卖黑心起云剂案,依诈欺等罪,分别判处宾汉老板陈哲雄、王粉夫妇13年、10年徒刑,两子陈威铨、陈威丞无罪。当然,全案可上诉。

今年4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其中含有“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DEHP),浓度高达600ppm。追查发现,DEHP来自台湾昱伸香料公司将塑化剂DEHP当作起云剂的配方加在起云剂内。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长达30年)为历年罕见,在台湾乃至全球引起轩然大波。

塑化剂风波严重打击台湾消费者信心。10月28日,台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公布了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5%的民众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食品包装安全等同食品安全。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食品包装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包装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增塑剂作为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普遍使用的添加剂,应该得到重视,其生产流通中的各个环节均应规范化,以确保食品包装的安全性。

早在今年6月1日,中国卫生部专门公布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其中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共17种。公告指出,此类物质可能添加在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的其他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中,并明确检验方法为GB/T 21911《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6月10日,国家认监委开辟绿色通道,紧急批准并委托厦门检验检疫局牵头起草《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测定》行业标准。6月27日,该标准已经正式通过专家组审订。

何为塑化剂(DEHP)?它又称增塑剂,英文名称Plasticizer,主要作用是削弱聚合物分子之间的次价键,即范德华力,从而增加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性,即增加了聚合物的塑性,表现为聚合物的硬度、软化温度和脆化温度下降,而伸长率、曲挠性和柔韧性提高,起到增加塑料弹性的作用。主要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的生产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违法添加到食品中。

医学专家表示,塑化剂如果在体内长期累积,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会引发激素失调,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最重要的是影响生殖能力,造成孩子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诱发儿童性早熟。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婴儿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产生的危害更大。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而且受损后,还可能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目前虽无法证实塑化剂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明确会产生癌变反应,因此也要当心。

塑料种类繁多,常用的有140多种,并非每一种都要使用增塑剂;增塑剂有上百种,也并非每一种都会损害人体健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增塑剂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其增塑剂年产能已经突破4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50%以上,其中邻苯类增塑剂的产能占到80%以上,而这类增塑剂已经遭到国际上的严格管制。我国增塑剂年消费量为250万吨左右,其中高端品种严重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近30万吨。因大量增塑剂被应用,这些增塑剂的具体流向很难追踪,增塑剂产业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整顿规范。

塑化剂标准不完善

2008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 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并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规定了允许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添加剂共959种,并明确规定“未在列表中规定的物质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装材料”。但对于有相应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增塑剂,可依据GB 9685-2008中规定的特定迁移量进行判定。部分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国家标准中并没有相应检测方法,无法检测更无法判定其是否合格。

增塑剂主要起到软化塑料,增加塑料弹性的作用,因此在塑料制品中应用较多。聚氯乙烯(PVC)是一种硬塑料,要想将其制成透明柔软的食品保鲜膜,必须加入大量增塑剂。

截止2011年7月27日,由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以及中央电视台等所开展的关于PVC保鲜膜情况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7个不同品牌的PVC保鲜膜样品中,有4个含有增塑剂DEHP,检出数值分别为116mg/kg、92.1mg/kg、49.1mg/kg、10.3 mg/kg,根据GB 9685-2008中的规定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不得超过1.5mg/kg,以上数值均已超标。

调查组还对PVC保鲜膜样品进行了正己烷蒸发残渣的检测,GB 9681-88《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中对正己烷蒸发残渣的要求是不高于150mg/L,被检测的5种不同品牌的PVC保鲜膜制品,正己烷蒸发残渣检测数值均为合格。

保鲜膜制品的原料包括PVC树脂和增塑剂,有些保鲜膜生产企业表示在生产过程中并未添加DEHP或DEHA,因此调查组推断问题极有可能出现在上游增塑剂生产企业,即保鲜膜生产企业采购的增塑剂可能是混合物,其中含有其他增塑剂,从而导致保鲜膜成品中含有相应检出物。

另外,由于增塑剂种类繁多,有些增塑剂的化学成分、分子式比较相似,而企业在采购、使用增塑剂的过程中,通常用英文缩写来代表增塑剂,于是出现了DEHP、DOP不分,DEHA、DOA混淆不清的现象。在增塑剂生产企业中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保鲜膜中的增塑剂严重

保鲜膜中的增塑剂使用问题在2005年就被媒体报道过,由于当时大量日韩品牌的PVC保鲜膜中被测出含有DEHA,因此2005年10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禁止企业用DEHA(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又名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等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物质生产食品保鲜膜,要求食品保鲜膜生产企业,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材质和适用范围以及不适宜使用范围,凡是不按要求明示的,一律禁止销售。

由于增塑剂不溶于水溶于油,因此在与油脂类食品接触时,只要接触就会渗出,渗出或迁移的量与接触的时间及温度有关,从而随着食品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PVC保鲜膜生产企业应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注使用范围。

然而,调查组发现,在被调查的7种不同品牌的PVC保鲜膜样品中,大部分保鲜膜的外包装上没有标注“禁止用于微波炉”,只有少部分标注了使用温度范围等内容;另外,大部分被调查的PVC保鲜膜的单卷包装上没有中文信息,多为英文、韩文、日文等消费者不易辨别的标识,有隐瞒实情和误导消费之疑。

PVC保鲜膜政策及标准需尽快完善

《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0457-2009)于2009年4月17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共同发布,标准定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为给予一定缓冲期,2009年11月27日,国家标准委同意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延期的申请,并发布延期实施通知,将实施日期延期至2010年9月1日;2010年9月,在新的实施日期到来之际,国家标准委再次将新标准进行延期,且延期至何时没有明确规定。

目前,PVC保鲜膜未被淘汰,但却没有执行标准,未被列入生产许可市场准入范围,即无法获得生产许可证,因此,现阶段PVC食品保鲜膜的国家政策和标准体系存在冲突,需要尽快完善和说明。

未列入国标的物质应申报行政许可

目前添加剂的种类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推出新的物质,虽然已经公布的可用于食品包装容器、材料用添加剂达959种,但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2011年1月31日,卫生部公布了第一批拟批准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添加剂共196种,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1年3月11日。2011年6月22日,卫生部公布了第二批拟批准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共118种,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1年7月25日。对于开发应用于食品包装中的增塑剂等添加剂,应及时向卫生部门申请行政许可。

应引起重视的是,由于在我国国家标准GB 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允许用于塑料包装材料的近20种增塑剂中,大部分尚无检测方法,导致无法判定其是否合格,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增塑剂检测方法并明确判定标准。

根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调查结果发现,保鲜膜按照PVC成型品卫生标准进行检测正己烷蒸发残渣是合格的,但是按照增塑剂测试方法进行检测,却检出了DEHA(国家禁止用于PVC保鲜膜)、DEHP含量超标(特定迁移量或最大残留量为1.5mg/kg)等问题。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分析,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上游增塑剂生产企业,即保鲜膜生产企业采购的增塑剂实际是含有其他增塑剂的混合物。因此专家呼吁增塑剂生产企业应在产品外包装上明示增塑剂名称及含量,并

(责任编辑:董金狮)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