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郭树清:“火山口”上的证监会新主席


发布时间:2011-12-07 16:35:11    来源于:郁风

摘要:

归根到底,还要看郭树清能否抵挡住权贵压力和政府强权惯性,恢复证监会作为一个市场监管者的本份。

颇受市场瞩目的中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高层人事变动终于尘埃落定。

10月29日,官方新华社发布国务院任免消息:任命尚福林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任命郭树清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任命项俊波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同时免去刘明康的中国银监会主席职务;免去尚福林的中国证监会主席职务;免去吴定富的中国保监会主席职务。

其中,最为公众所关心的莫过于证监会之变。现时郭树清要接管的中国证券市场,自去年以来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上证综指去年下跌了14%,今年以来继续下挫12%,而2010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10.3%,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亦达到9.4%,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随着郭树清新官上任,各路人马纷纷撰写“公开信”建言献策,“十大期待”、“五大建议”接踵而至,直陈中国证券市场发行、退市制度等诸多弊病。背后无不折射出对这位第六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寄予的厚望。在素有“火山口”之称的证监会主席位置上,郭树清将面临巨大挑战。

金融高层大换血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会”领导集中更迭,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换岗。金融高层大换血也拉开了中共十八大人事变动的序幕。

根据中国政府的换届安排,新一届政府班底将于2012年10月召开的十八大初步搭成,而在2013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时,所有新一届政府官员将敲定。

从上届政府到这届政府的情况看,金融领域的高级领导的更换规律一般是三分之一退居二线,超过三分之一留任至下一届,补充的新鲜血液不到三分之一。此番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即因已达官方规定的65岁正部级退休年龄而卸任。

“一行三会”中,目前只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保持不动。据外媒猜测,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有望赴任央行,此前早有传闻,在金融危机期间,工行在海外资产的安全性受到高层的一致认可,亦为姜建清未来掌管央行加分。

不过,鉴于欧美债务危机正处于关键时期,63岁的周小川仍可能留任至201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之时。在8月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克强高调亮相香港,明确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并正式放行R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推出沪港交易所可相互挂牌ETF基金等重要政策时,在“一行三会”统帅人物中,也仅有周小川随行赴港。

不同于“封疆大吏”——地方官员选拔的“海选制”,中国金融领域的高官选拔更注重专业性,强调财经背景和金融工作经验。像郭树清就曾任国家体改委秘书长,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等职。

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多变,无疑给履新的三大金融监管部门高层带来了新的探索和考验。欧美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和深化,造成国际金融和经济前景不明、动荡剧烈。同时,在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对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业市场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了新的任务。

分析称,三位新主席面临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以及人民币升值、地方债务危机、新股发行改革等诸多挑战。

学者型官员

郭树清被媒体经常提及的是他“学者型官员”的特点,其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素养,尤其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

出生于1956年8月的郭树清,内蒙古人,1974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插队,4年之后,进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此后,又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经济学家于光远,专门研究比较社会主义体制。1986年7月至1987年8月,还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研究。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树清被分配到国家计委,历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综合组副组长(副司级)、国家体改委综合司综合规划与试点司司长、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1996年2月,年届40的他被提拔为国家体改委秘书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吴敬琏、周小川、楼继伟(现任中投公司董事长)、李剑阁(现任中金公司董事长)、郭树清等被称为“整体改革论者”。1988年5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设计》完成,在该课题研究中,吴敬琏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经济学,周小川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验比较,郭树清的研究方向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李剑阁的研究方向包括经济体制比较。

公开资料显示,自1980年以来,郭树清在宏观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包括合著、主编)10余部。曾两度获孙冶方经济学奖,1991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7月,他出任贵州省副省长。2001年调回北京,任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后兼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无论是作为青年经济学者,到后来的官员,再到建行董事长,其实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底子一直没有变。学者气质是他的底色,也是郭和其他领导的不同之处。”一位接近郭树清的人士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亦认为,一大批活跃在经济改革一线、具有良好理论素养的学者中,郭树清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建行IPO操盘手

2005年年初,原建行董事长张恩照由于个人经济问题东窗事发,3月郭树清被任命为建行党委书记,很多人用“临危受命”来形容他的履新。

7个月后,建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IPO(首次公开发行)的国有商业银行。

此次国有银行改革被国务院领导称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役”。当时,郭树清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当时的国内外舆论都集体唱空中国银行业,认为它已经“技术性破产”,这对建行引进外资形成了不利的舆论环境。

建行当初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首选对象是花旗银行,并且在建行股改的时候花旗银行就已提前介入。郭树清接任后,在谈判桌上表现得非常强硬,由于花旗出价过低,谈判破裂,当年6月,建行宣布与花旗分手。6月17日,郭树清与美国银行董事长刘易斯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据此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首期投资为25亿美元;第二阶段将在建行海外IPO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这30亿美元总共购买建行9%的股份。而且,美国银行还保留一项特殊的期权:未来数年内可增持建行股份至19.9%。

事后的实践证明,建行引进的美国银行是中国最成功的战略投资者,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落井下石大量抛售建行股票,并且按照协议还帮助建行完成了很多项目和培训。

业内人士指出,建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和其后回归A股市场,为其他三大银行改制、上市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并为其他行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掌舵建行的6年里,郭树清为客户和投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2005年准备上市时,他在建行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金融危机爆发后,在2009年至2010年的巨额放贷潮中,建行的贷款增速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最低的。建行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也在四大行中颇为靓丽,目前,其总市值已超过23万亿元人民币,排名全球第二。

回归投资者利益保护

有过上世纪70年代插队劳动的经历,曾参与早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设计工作,又在中国经济较落后的贵州省做过3年的副省长,让郭树清深谙中国国情;而外管局局长及之后建行董事长的经历,又让郭树清具有国际视野。分析人士表示,丰富的经验、能力及智慧,将有助于他去面对并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问题,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郭树清的前任尚福林,自2002年底担任证监会主席到卸任,时长将近9年,是历任主席中任期最长的。其在职期间启动并推进了股权分置改革,此后推出创业板、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这些新业务为资本市场扩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改变中国股市“单边市”的状况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但其问题也不容忽视,即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力。财经评论员皮海洲就在其致新任证监会主席的信中提到,股权分置改革虽极大地保护了大股东的利益,但由于对价不足,对公众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明显不够,这也导致了如今限售股解禁上市对股市的冲击。又如,市场化定价

(责任编辑:郁风)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