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剖析企业“招工难”


发布时间:2011-11-28 13:07:03    来源于:谈儒勇 程兵

摘要:

近两年,“招工难”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招工难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和春节前后,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一些沿海制造企业出现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就业供求的结构性不匹配。中国虽然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但从整体看,劳动力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国内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料,“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将达到9.97亿的最高峰,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为2500万,但是每年只能提供1200万左右就业机会,岗位缺口为每年1300万。2011年需要安排城镇劳动力2400万左右,其中学生(高校毕业生、技校学生、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等)近14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万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正面临深度转型,经济结构步入转型通道,依赖低成本刺激的高速出口增长逐渐回归正常水平,以大量投入资源资金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逐渐走向尽头,经济转型中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结构出现巨大变动等阵痛。

奥肯定律告诉我们,失业率与GDP增长呈替代关系。失业对于经济是损失。较高的失业率往往伴随着经济的衰退,美国当前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口达1400万,庞大的失业人口制约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提高就业水平已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核心。在经济转型中,如果能提高就业水平,社会稳定性就会增加,这无疑有助于减缓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加快经济转型的进程。

解决就业问题最现实的方法是增加工作岗位,那么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当前经济增长转型背景又能提高劳动力需求量的道路呢?本文将借鉴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和我国就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增加国内就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将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逐渐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产业中,之后再转向服务业。如图1示,美国、日本和英国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相似,第一产业就业占比5%以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30%左右,其中美国和英国仅占20%,第三产业的就业约占比70%。西方经济体在经过转型之后,服务业就业比重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

中国伴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不断推进,科技要素、规模效应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作用将逐步加强,第一产业不可避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不能发挥出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而且每年还会转移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第一产业中的富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流动。

中国第二产业总产值比重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45%以上,但由于第二产业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其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减弱。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利润不断缩减的压力,沿海地区近年来出现了一批破产的小型制造企业。这些都限制了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因此在吸收新增劳动力上,第二产业未来将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服务业占总产值比重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小,也不如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逐步提高。服务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比较低,服务业更多的是体现由人提供的服务,不像工业和农业那样可以实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节省人力,特别是在个人服务业领域,对劳动力数量有很大需求。国内有多位学者用数据证实,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服务业就业增加百分比除以增加值增长百分比)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因此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是解决就业矛盾的正确道路。此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物流、网络服务、产品附加值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符合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

当前,中国服务业并没有在就业比重中获主导地位,如图2所示,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占比过低,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较低,2008-2010年,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33.2%,34.1%和34.6%。远远低于美、日和英国,服务业发展对拉动就业增长的潜力很大。


然而,经济体中存在各种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因素。需要清除服务业就业的障碍,发挥出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相应的政策措施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提高城镇化水平。服务业的需求主要发生在非农业部门,城镇化导致需求结构的改变,居住在城市的消费者需求那些在农村并不需求的服务,带来服务业的繁荣。城镇化也将带来人口和市场的集中,引致服务业的发展,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进入。

中国由于存在户籍、社保政策壁垒,潜在的就业歧视、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等就业障碍,导致了就业机会不平等,限制了劳动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使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城镇化率相对发达国家较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因此,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服务业就业的有力基础。

对于中小型城市或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地区,应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质量,使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资源和人口,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存在特色产业、人口数量较多以及交通便利的地区,促进其在周围形成新的城镇;根据产业结构转移,鼓励特色城市带做大做强,促进城市之间的合并整合。例如,出于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结构转移的需要,合肥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合并了巢湖市,前三个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都远远高于巢湖市,合并一方面可以推动巢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增强三个市在承接产业结构转移的实力。

此外,应放宽户籍管理制度,减少人口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强新进入城市人群的社会保障;鼓励有能力的人到城市发展产业,进一步增加就业。

2、提高市场化水平。缺乏活力的经济体制是阻碍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的重要因素,资源的垄断使得服务行业内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同时又使得新的生产要素难以进入,民营企业难以进入高垄断的服务行业。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提高市场化水平将有助于壮大服务业,提升其就业容纳水平。

服务业众多子行业中,如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中都存在垄断现象,缺乏公平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被严格的市场准入排除在外,不能公平地得到资源。例如,银行信贷资源被过多配置给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在银行面前的议价能力不够,往往存在融资难。服务行业没有新的血液流入,必然导致服务行业发展缓慢,这限制了服务行业的就业容纳能力。资源价格体系的扭曲也是市场化水平不高的表现,部分企业能从价格扭曲中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不会将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研发和增值服务等上,从而制约了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阻碍服务业的升级进程,不利于服务行业吸纳劳动者就业。

在市场化建设方面,首先,需要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垄断,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来,民营企业拥有很强的活力,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例如在现代物流领域,民营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物流行业具有很高的就业弹性,物流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次,法律需要保护在市场中以合法手段获得利益的主体,政策需要鼓励靠自己努力与诚实劳动获取财富的个人。现代服务领域是新兴发展的行业,行业内充满着创业的机会。有了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有能力的市场主体会不断发现新的发展机会,创造出一批新兴企业,进而催生出大量的劳动力需求。

3、提升培训水平。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是劳动者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升级快,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培训资源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目前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职业培训,需要建立起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培训体系应具有针对性,因类施教,面向服务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业培训体系,对大学生、农民工和创业者建立不同的培训体系。另外,我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很多劳动者“求职无门”,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供求矛盾。就业培训体系应加强就业信息的传递,收集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和技术要求等,服务于劳动力供给方。

培训体系不仅应直接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帮助其树立服务产品的质量意识,使劳动者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还应该培养劳动者的创业意识,使得有能力创业的人在很多新兴发展的服务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使更多的人成为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英雄。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积极寻求工作机会的人能找到一份适合其专业技能并能取得相对公平、合理的回报的工作。各地发展种类繁多的服务业,会使理想早日实现。

注:本文为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稳定对策研究》(批准号:08&ZD036)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谈儒勇 程兵)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