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求解侨资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发布时间:2011-11-28 12:46:46    来源于:周海敏

摘要:编者按:当前,温州等地大批中小企业因民间借贷危机出现企业主跑路和企业倒闭潮。

“侨资企业”是由华侨、外籍华人在中国内地投资兴办的企业。改革开放之初,当世界对中国充满神秘懵懂之感的时候,侨商凭借其特有的世界背景和中国情结优势,率先投资中国,起到了示范引领和纽带作用,数量在全国外商投资企业中约占70%,投资额约占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0%,邓小平同志曾经赞誉侨资企业为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因此,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侨资企业是功不可没的。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世界500强纷纷涌入中国,加之国内也有一批国企、民企做强做大,市场竞争加剧,侨资企业优势逐渐降低,有逐渐被边缘化之感。在侨居国,被视为“卿乃移民,非我族类”;在祖国则被看作“卿本我族,奈何移民”,表现为公民主体与法人人格的缺失。除一部分大型侨资企业依然雄踞世界市场叱诧风云之外,大部分侨资企业在产业构成、市场、管理、技术、资本等各层面,呈现与国内中小非公企业融合及趋同的趋势。

数据显示,上海侨商会会员企业产业构成中,服务、制造业(含高新技术企业)占83.45%、房地产业占9.31%、金融业占2.41%、其他占4.83%。其中,境内外上市公司和大型规模企业数量比重不大,较多的是中小企业。因此,国内非公企业、中小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侨资企业感同身受。其中尤为突出、长期困扰侨资企业发展的是“融资难”问题。作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其正在遭遇“温水煮青蛙”煎熬。

困局

“滞胀初显”的“结构性钱荒”

目前,一方面CPI高企,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滞胀初显。这不仅是统计局数字,而且从就业、收入和生活实际情况来看,都有所感觉。

对于大多数侨资企业来说,眼下烦心事真不少。招工难、融资难、电荒、原材料上涨等困难接踵而至。融资难则是最突出的矛盾,从去年底开始,央行不断收紧银根,企业贷款困难加剧,民间借贷年利率高达30%以上,企业不堪重负。“结构性钱荒”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和“转型”缺乏资金支撑的困局。

CPI高企造成实体经济成本攀升,人民币升值导致汇率风险增加。升值幅度过大,企业接订单时可能有利润,但交货时却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有企业反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订单是“救命稻草”,而如今,订单成了“烫手山芋”,甚至出现有订单不敢接,因为,拿到订单也没钱做,只好“三思而后接”,在滞胀和钱荒的背景下,原材料、劳动力、汇率、资金几座大山一齐压来,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和汇率风险加剧的多重夹击,企业困局可想而知,这种局面,在温州已经凸显。

信贷偏好的尴尬

作为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中小侨资企业正在遭遇银行信贷偏好的尴尬。信贷偏好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集中行为。银行对垄断行业、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青睐有加”,尽管有些行业企业产能过剩,但是银行贷款依旧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行业和部门,对中小企业则兴趣冷淡。

二是担保偏好行为。银行倾向于发放有担保抵押的贷款(贷款利息,包括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一般占融资成本的20%;担保费用,一般年费率在3%;风险保证金利息,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放款时,以预留利息名义扣除部分贷款本金,中小企业实际得到的贷款只有本金的80%,以1年期贷款为例,中小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在9%左右,约高出银行贷款率的40%以上)。即使有担保抵押的,也是严控信用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

企业贷款抵押资产评估成本高、手续烦、有效期短。企业向银行贷款,必须到该行指定的评估事务所评估,其他机构评估无效,而且企业在不同银行贷款一次,需对抵押资产重新评估一次,其他银行贷款时评估的无效。企业房产、地产、机器设备即使已经登记,但登记部门只认定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有的要重新登记。有些登记部门不按登记的笔数一次性固定收费,而是按标的金额比例收费。评估、登记的有效期与贷款期相同,企业短期贷款到期再贷,又须重新评估、登记,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

三是信贷歧视行为,即国有性质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对大企业银行倾向于发放长期贷款,对小企业银行偏好发放短期小额贷款。

资本市场的冷遇

侨资企业直接融资更是难上加难。目前,直接融资主要依靠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但上市和发行债券的门槛高,成本大、周期长,很多企业感到高不可攀。部分科技型企业寻求风险投资,股权投资门路窄、要求高、费用贵、风险大、周期长,要想获得资金难上加难,备受资本市场冷遇。

政策扶持的边缘化

近年来,一方面受“GDP发展模式”影响,各级政府给予垄断行业、大型国企、高税收、产业政策领头羊企业大量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沿袭“条块管理体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扶持政策,有地区的也有行业的;有国企的也有民营的,有外资的也有内资的,有大型企业的也有中小企业的,却很少看到有专门针对侨资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虽然有些政策侨资企业可以比照执行,但总是缺少系统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对口单位,这就使得侨资企业事实上处于政策边缘化困局之中。

企业本身的缺陷

一是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机构不能把握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向其发放贷款。二是部分侨资企业缺乏担保物。无论是什么企业要求贷款或者担保,都需要有担保物来提供保证。中小侨资企业仅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的土地、房产和机器设备,有的只能用居家的住宅担保,这就制约了这些抵押品的价值。三是信用缺失,在“信任危机”和“赖账经济”的不良市场环境下,许多企业陷入销售与回款两难的境地,由于缺少基本的客户管理系统,企业在生产、营销上的盲目性日益明显,市场风险巨大,客户资信管理的缺失,又造成销售管理失控,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致使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造成不良信用记录。四是企业规模有限,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市场认知度较弱,与银行审贷原则背离。

建议

政府机构扶持

重视侨资企业发展,避免侨资企业政策边缘化,要指定专门政府机构,加强窗口指导,对口负责提供政策和行政便利;建立针对侨资企业的产业扶持基金,支持侨资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发展;协调各方为侨资企业提供良好融资环境,帮助侨资企业破解融资困局。

积极发挥侨商会作用,主动对接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侨商会员提供信息交流、金融咨询乃至信用增级服务,构筑为侨资会员企业服务的直接、间接融资纽带,适时推出由侨商会牵头、会员互保的侨商信用担保协会和侨商担保公司,在条件成熟时,进而组建侨商小额贷款公司和侨商银行,配合金融机构创新,寻求金融机构支持,组织侨资中小企业集合债或票据,降低融资门槛,满足融资要求。

融资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引导,出台针对侨资企业信贷、担保及上市的政策法规及指导意见,规范侨资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行为、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健全侨资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加快建立侨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侨资企业提供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公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级制度;要加强金融创新力度,在侨资企业中推广动产融资(金融租赁、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融资)、典当融资、供应链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大胆尝试信托、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与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

在当前融资贷款困难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民间借款成为一种解决资金缺口的补充机制,相关部门要制定法律法规使民间借贷行为规范化和透明化,有组织地将现有社会中的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加以运用,提高资金利用率,尽可能地满足侨资企业融资需求。

素质信用提升

“欲求物有所变,必先立诸已身”。侨资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信用。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主动对接金融机构评审要求,提升企业素质信用。二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做假账,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通过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提高企业财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使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消除投融资风险顾虑,从而发放企业所需资金。三是树立诚信观念,杜绝欺诈行为。做到按期还贷,无不良信贷记录,树立诚信口碑。四是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市场认知度,提高企业竞争力,确立行业地位,博取资金青睐,达到多渠道<

(责任编辑:周海敏)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