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监管失控


发布时间:2011-11-28 12:40:43    来源于:若言 江舟

摘要:民以食为天。中国如此混乱的一次性餐具市场,谁来为它的使用安全负责呢?

对于一次性餐饮具行业来说,2010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这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新闻:中国首例一次性快餐盒质量维权案以原告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胜诉而结束,这引起了全社会食品包装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此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五部门,于2010年6月12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的公告》,要求切实加强一次性塑料餐盒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快餐盒、纸杯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食品包转行业十大隐忧产品。

仅在一年内,中国多部委连发多个文件要求展开整治工作,追究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一次性餐具的原料、添加剂、生产工艺、执行标准等环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的最主要的症结归结为四个字:监管失控。

餐桌上的潜在“杀手”

今年的3月16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经过公证处证明的调查结果,在对北京4家农贸批发市场随机购买的17个一次性塑料餐具产品检测显示,其中获生产许可证(QS)企业共15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7家不合格的企业中,竟然有5家是有QS标识。通俗地说,所谓QS标识也就是指企业的“准生证”。由此可见,目前一次性餐具的生产企业已经陷入一种怪圈之中。

在当时的发布会现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副会长、秘书长董金狮做了一项实验,他在展示了盛满4%乙酸溶液后的餐盒放置2-12个小时后,这些餐盒的底部变成了薄薄的透明纸似的。“这些不明物质,可能是黑心企业在生产过程大量添加的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董金狮进一步解释,长期使用这种快餐盒盛装酸性食物,相当于给我们加了“一道有毒的菜”。而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

一次性餐具的生产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就安全了?显然不是。“现在,一些一次性餐具的生产企业与检测部门互相‘勾结’,企业只要给钱到位,检测结果肯定合格。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怪现象,一些企业敲锣打鼓迎接检测人员,企业设宴款待,让检测人员吃好喝好,检测结果都好说。导致这个行业形成恶性循环。”为此,董金狮对本刊记者说,造成这种乱相的原因多种多样,凸显政策的空白和政府监管部门职能的缺失。同时,还应该呼吁民间第三方监管机构的诞生,对政府监管职能部门的行为进行监督,因为这是象征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但为此,明显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上海餐饮行业协会的副秘书长金培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一次性筷子等都属于免费提供的用品,未与消费者形成买卖关系,所以投诉难。再加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在中国的餐饮消费市场上存在一定的需求量,所以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下子就退出历史舞台的,也许将要用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慢慢完成这个转变。企业需要责任心和良心,但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要依法办事、执法必严,才能长治久安。

他同时建议,因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厂家数量过于庞大,尤其是包装型的一次性餐具企业没有“准生证”,更不要说监督检测了,所以应该先解决这个资质的问题,呼吁让全国人大在立法过程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这些生产企业归谁管?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才能再谈后面的一些事情。

监管空白

其实,中国政府比较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此基础上,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中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但近年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近些年,写入中国食品安全黑名单上的名字正在越来越多、新型的案例频出,其犯罪案例数量之多、制假手法之恶劣等,令人瞠目结舌。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刑法对这些严重伤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行为制定了严惩条款。今年的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经过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新增的10条罪名中包含“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食品监管渎职罪”两条有关食品安全的罪名,在立法上,国家对危及食品安全行为的打击力度上升到了一个新层级。

“一次性打包的餐具的消毒,到底是属于卫监或者工商管?其实没人管。”为此,记者采访了工商部门的相关业内人士。据透露,但是,如果有市民投诉此类黑作坊,工商部门肯定会去检查和取缔,但大多都流于形式和程序。但过一阵子,这种家庭作坊式换一个地方重操旧业,所以难以根除。

“食品的容器、工具和餐盒的使用,都必须符合卫生标准。这些在法律上都有明确规定,并设有严格的惩罚条款。”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著名法学专家倪正茂对本刊记者说,按照该法规,如果出现违法的食品加工行为,就必须严惩,不仅没收其违法生产的工具、停止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还要处于数倍的罚款。既然法规条例都摆在大众的面前,违法行为依然我行我素?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政府监管的严重缺位。

倪正茂直言,为了加强执法的力度,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政府监察部门设有了统一的有奖举报电话,鼓励百姓参与监督,更多揭发这种违法行为,这的确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深层次分析,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取消“特供”。近期,关于各地政府建设特供基地的报道并不少,即为了满足部分特权阶级的需要,全国各地一些政府机构都设有蔬菜、水果等特供基地,确保这些食物是无污染、无公害,这就加大了阶级差异。如此一来,谁还能来为食品的安全负责?

倪正茂教授呼吁,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性餐具是老百姓使用最多的餐饮用品,对于这种既不环保、又有害健康的餐饮用品,全民都应该采取抵制一次性餐具的态度。一旦没有了市场,一次性餐具自然而然就退出了市场,失去存在的必要了。

标准老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工艺标准并不完备,明显滞后和老化。“一次性餐具或者食品包装材料的检验过程中,仅检测其中有机物的含量是多少?并不会检测具体的有机物项目。”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包装专家张钦发举例说,如果在有机物含量中存在“铊”,那可就是致命的。所以说,这些检测标准是不够细化和人性化,现在使用的很多国家标准都是5年、甚至10年之前的,明显滞后。而造成标准滞后的现象,这是与部分生产企业存在很大的利益关系。

多位业内人士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第六条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其实,目前大多数食品包装等国家标准的制定都是由企业牵头,而非科院机构,缺乏一定的门槛和公正性。”张钦发教授进一步分析说,一般而言,部分大型的企业需要修订标准,就会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经费,经质监部门审核通过后再颁布实施。这样一来,牵头企业难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修订老的标准,而忽略其他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无形之中也抬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这也就是说,大鱼吃掉小鱼,大鱼会被更大的鱼吃掉,大企业就成为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垄断市场,这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据介绍,日本和韩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最接近,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吃饭都离不开筷子。先说说韩国。近日,记者在韩国的街头看见,几乎所有的餐馆内都使用不锈钢筷子、且设有消毒柜,确保顾客的饮食安全。“不锈钢餐具方便清洗和消毒,很受顾客的欢迎。”当地的一家小型餐饮店的老板说,在韩国是非常讲究环保的国家,绝对不会使用一次性木筷和竹筷,因为这样还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有害无利。相比之下,在日本则更加考究和科学。

有资料显示,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很珍惜自己国土上的树木,一次性筷子基本全靠进口。中国森林覆盖率还不到17%,却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国。一位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朋友介绍,最初,日本市场上的一次性筷子是从中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等国进口的。韩国也曾是日本一次性筷子的主要出口国。但由于各国木材资源紧张以及价格竞争激烈等因素,韩国等国相继退出了竞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一次性餐具都是经过二次技术处理、消毒加工之后,再走进日本百姓的生活。其中,一次性木制饭盒都是可降解的,使用之后扔入可回收垃圾箱内,统一回收之后再加工成为纸浆,制作成为复印纸等其他物品。

 可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

 面对如此众多的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商,如何提高监管效率呢?与木头相比,竹子的砍伐周期较短,竹筷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低,从而形成低价竞争,造成恶性循环。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

(责任编辑:若言 江舟)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