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筷餐之殇


发布时间:2011-11-28 12:15:38    来源于:若言 江舟

摘要:筷子、打包饭盒、纸杯等一次性餐具,这些既不环保又不卫生的用品是如何一点点吞噬您的健康的?

每天,在中国有人们都在使用一次性筷子、打包饭盒、纸杯等一次性餐具,却茫然不知这些既不环保、又有害健康的餐具如何慢慢地吞噬人们有限的生命,侵蚀体质?《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深入浙江苍南、台州、安吉等地调查采访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厂家,见证这些餐具的生产过程,解密真相。

 一次性筷子是如何“美白”的

有着“中国竹乡”之称的浙江省安吉县,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小竹筷生产的主要基地,每年向市场提供竹筷180亿双之多,产值3.5亿元以上。安吉县拥有竹筷生产企业500余家,其中孝丰镇占总数的70%。

9月的一天,在孝丰镇上,1981年出生的陈力与往常一样,他正在自家的筷子作坊内来回不停地踱步,心情不太顺畅。原来,近日天空不作美,连日的阴雨已经浸透了晾在厂外的一批竹筷原料,时间一长,势必将导致它们受潮受损,发霉腐烂,严重影响竹筷的批量产量。
 
“我们每天能生产百万双一次性竹筷子,多数都是上海的订单。”现场,陈力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秋冬两季正值竹筷的销售旺季,厂里每天近10个工人连轴转,都忙不过来。记者在现场看见,该厂占地面积近100平米,还饲养多条狼狗看门,一遇到陌生人便发出“嗷嗷”狂犬声,令人不寒而栗。该厂内约有10台机器同时运转,主要负责二次切割工艺,即把约10米长的竹筷原料切割成为日常使用的筷子,然后再通过机器统一打包、为筷子穿上“衣服”。

与陈力一样,在孝丰镇上有大小三四十家生产筷子的家庭作坊,通常是夫妻俩雇佣几个外来工人、简单地就搞起了一个生产竹筷的小作坊。“上海是主要的订单大户,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的餐饮店和农贸市场,供货量较大。”陈力告诉本刊记者,一般他们自己平时也不经常使用一次性竹筷的,因为不太卫生,生怕影响健康。

陈力说,其实,这些竹筷的原材料都是从附近的拉丝厂进货的,而在拉丝厂内对每一根的毛胚竹子都有一道特殊的工艺,即在大锅内注入双氧水、硫磺进行蒸煮,反复至沸,这两样化学药品能够让筷子变得更加“美白”和防霉,以扩大销售。

屡禁屡败

为了进一步证实陈力的话,记者走访了孝丰镇上的多家竹筷生产厂家发现:的确,在竹筷的制作过程中多处都要使用化工原料。该镇上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竹筷生产过程中,工人使用硫磺熏筷子以便让筷子更白,这是防止竹筷发霉,是必不可缺的工艺。然而,工人们使用的硫磺是工业硫磺,属于化工原料,在熏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

熏过硫磺之后,再经过对毛坯进行削制,筷子就成型了。当然,为了使筷子手感更光滑,还得进行抛光,但在抛光机里的不光是筷子,还有一块块白色的石蜡。其实,石蜡含有多环芳经,是石油冶炼过程中的低端产物。就这样,用石蜡抛光之后,筷子就被放进了一个个装过化肥的袋子里等待出厂。

为了方便保存,趁着淡季空闲之时,镇上的一些老板搭建起了烘干房。“安吉的竹子比较好,有韧性,适合做筷子。但是南方的黄梅天不利于竹筷的生产,特别容易发霉。”在该镇上,另一位家庭工厂的老板潘实秋告诉本刊记者,在竹筷的制作过程中最担心发生的事情就是发霉,硫磺等化学药水能有效防止成品筷发霉,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次性筷子的存储位置必须干燥、透风,避免潮湿,这样才能防止变霉。

“一般来说,一次性筷子的有效期是1年。不过,如果没有产生发霉等意外情况的话,那就随便你用多久了。”潘实秋指着仓库里一大堆包装好的成品筷、他笑呵呵地说,自己干这一行已经很多年了,生意好的时候,每年能挣近10万元,但受黄梅天等影响,总是损失不少,所以今年夏季咬咬牙自掏腰包盖了一间烘干房,准备今后好好再大干一场。

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保质期,早在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实施细则》中就有明确规定,筷子的包装袋上应该明确标注“经消毒的一次性餐具最多保质4个月,超过保质期不可再出售或使用”。此外,生产厂家还应向商家提供一次性筷子的检测合格报告,食品监管部门一旦发现过期产品,就要作出相应处罚。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一次性筷子的批发商还是进货者,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份检测合格报告,也很少有人检查这些筷子是否过期。

 “从卫生角度来说,是否影响人体的健康有两个因素:剂量和时间。如果食用有害的食品超过一定的剂量、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有毒的食物,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生病、重则癌变,潜在风险较大。”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按照市场需求,由于成本较低,这种筷子的批发价每双也就几分钱,商家趋之若鹜,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存在。但不可否认,这属于政府监管的空白点,既不属于食药监、也不属于工商管,到底应该谁来管?没有答案。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东方学者王永杰的观点则很鲜明:坚决不能用。他曾在德国留学多年,并坚决提倡使用多次性筷子。“为了防霉防潮,一次性筷子都使用硫磺、双氧水浸泡,存在大量的潜在致癌物质。王永杰又反问记者:“你想想,这种化学药剂都能杀死霉菌,对人体健康难道没有伤害吗?”与此同时,多数专家认为,霉菌是增加致癌风险的因素之一,并且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繁殖,而黄曲霉素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如果消费者多次使用霉变的筷子,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

合格的隔水膜遇冷
浙江省苍南县是生产一次性纸杯的聚集地。由于生产成本低、人工便宜等因素,家庭式作坊仍是当地的主要的生产方式。杨老板就是其中的一家。
经路人指点,记者沿着苍南县河边的一条小路直走、然后再拐弯,来到了街面的后门才猛然发现,在这条琳琅满目的街面背后却隐藏着数家规模不等的家庭作坊,专门制作一次性纸杯,其卫生环境之差令人瞠目结舌。
 
现场,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间不到80平米的小作坊、甚至连大门也没有,平房的墙面呈现漆黑色,墙上乱七八糟涂地涂写了各类小广告,遍地都是生活垃圾,数台黑乎乎的机器正在疲惫地工作,不断发出“轰隆隆”的噪声,从这些机器中不断“吐出来”的纸杯上竟印有某市“国土资源局”的字样。记者还注意到,车间内的四周还堆有大小不等的包装盒,其上面还标有“环保”等字样。在车间内,有2位工人没有带任何卫生和安全防护设备,而他们一再强调说,“我们的生产的纸杯很白很干净,肯定是符合卫生标准的。”
 
该家庭作坊的杨老板对记者说,“这些纸杯的原材料来自邻近的纸厂,在出厂之前纸杯的原材料上都铺设有一层淋膜,主要发挥防水的作用。放心吧,这淋膜对人体都是无害的,不会有什么问题。”杨老板进一步说,如果要大量批发的话,纸杯的价格还可以再优惠,最低价格甚至不超过1角/只。杨老板透露,附近有20—30家都是生产纸杯的家庭作坊,生意都蛮好,其实有不少大型国企都是他们的客户,盈利空间颇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肉眼来看,这些一次性纸杯无色无味,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有部分纸杯一旦注入热水,就会散发出一种特别怪异的气味。这是什么原因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专家张钦发教授。
 
据介绍,原来杨老板所说的“淋膜”,这是指普通纸杯上的聚乙烯隔水膜。“为了达到隔水的效果,在一次性纸杯的生产过程中,在其内壁会涂上一层聚乙烯膜。聚乙烯隔水膜分为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两种。按照国家现行的标准规定,食品包装材料必须使用原生材料的聚乙烯隔水膜,而不得使用再生材料的。然而,由于前者的采购成本远远高于后者,精明的商家当然选择相对便宜的再生材料,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张钦发向《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举例说,有些小厂为节省成本,都使用再生材料的聚乙烯隔水膜,这已经成为该行业的“潜规则”。张钦发教授调侃地说,他曾与一些纸杯生产商家聊天,对方自嘲地说,“如果采用原生料做隔水膜的话,我们可真没法活下去了!”
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不为过。绝大多数商家往往更加看重利润的空间,至于产品是否会影响人体的健康?那就只能凭良心办事了。“所谓再生材料的隔水膜,是指利用塑料等其他材质混杂在一起制作而成的聚乙烯隔水膜,这些材质一旦遇到高温水,就会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比如铅、砷,肯定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张钦发详细介绍说,目前,在纸杯质量的国家标准中,只需要检测微生物,还没有对化学物质的检测,因为这种检测起来非常复杂,难度很大。
商家步步为“赢”
 
几经周折,记者来到了台州市路桥区。根据资料,这里聚集了大批一次性打包盒的供货厂商,鱼龙混杂。一家木业公司位于一幢民住的小别墅内,记者看见房间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纸箱子,上面写满了不同塑料饭盒的规格和尺寸,琳琅满目。这里只是他们堆放货物的仓库之一,生产厂地则在安徽蚌埠。
销售员张樑介绍,按照材质的不同,发泡塑料的打包盒的批发价格也最便宜,约为0.5角/只。“虽然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国家不允许使用发泡塑料的打包盒,但与其他材质的餐具相比较,发泡塑料打包盒的批发价很便宜,备受中小餐馆的青睐。”张樑如是说。
 

(责任编辑:若言 江舟)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