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肖捷:中国式税改路径


发布时间:2011-11-28 10:51:53    来源于:郁风

摘要:一系列与税收有关的话题不断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引发争议。国税总局与其掌门人肖捷,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

2011年,正成为中国民众的“税收意识大觉醒年”。从个税修正案引发的全民大讨论,到一份伪造的国税总局“47号文”制造的乌龙迷局,从“馒头税”到“加名税”、“月饼税”,一系列与税收有关的话题不断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引发争议。而国税总局与其掌门人肖捷,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自2007年重新回到中央、回归财税系统后,肖捷一直在国税总局局长的位置上继续着中国式的税制改革。但税越改越多,民众承受税负不断增加,却成为多数人最切身的观感。展望十二五的财税体制改革,专家亦认为,潜在的结构性加税空间预计远超过减税的可能。

尽管税负架构以及税收使用等均远非肖捷的职权所及,但对于这位现时年仅54岁的正部级大员而言,他在明年十八大上仕途升迁或前景可期,而在税改漩涡中心招致的种种恶评,无疑将令其蒙尘。

老财税人

公开资料显示,肖捷是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以来的第五任局长,也是迄今最年轻的局长,此前分别为金鑫、刘仲藜、金人庆、谢旭人。前四任局长除第一任之外,后三任后来都成为财政部部长。在刘仲藜任局长的年代里,副局长项怀诚任党组书记,实际主持国税总局工作。如果算上他则是出过四任财政部部长。国税总局在中国政府架构中的地位不言自明。

肖捷1957年6月生,祖籍辽宁开原,出生于北京。由其简历可以发现,他是位真正的老财税人。

1976年肖捷进入北京市机械局机械研究所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财政金融专业,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新三届(1977-1979)”大学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肖捷被分配到财政部综合计划司工作,直至2005年调任湖南省,在长达23年的财政部工作中,他从一位普通的科员成为最年轻的副部长。

这23年是中国从完全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也是中国财税体制巨变的23年。肖捷所在的财政部综合计划司长期计划处,则是设计后来的分税制改革的重要部门。

工作后不久,这个科班出身的财政系大学生显露出他的才气和能力,当时就被人称为财政部的笔杆子。他和楼继伟(现任中投公司董事长)、刘力群等人合著的《关于经济运行模式与财政税收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被收录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一书中。

这篇文章认为,中央地方经济性分权具有合理性,但行政性分权却不宜长期实施。在财税专家看来,此文对后来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7年1月,肖捷被提拔为长期计划处副处长。此后不久,又被选派赴联邦德国进行为期约一年半的进修,成为当时极少数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1991年12月升任长期计划预测处处长。此间,根据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要求,他赴辽宁省阜新市挂职担任该市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获取了基层工作经历。1993年11月,被任命为综合计划司副司长。

在工作之余,肖捷报考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专业在职研究生,师从财政学泰斗——许毅教授,并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4年9月,他还获选送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此班素为中央党校的“精品班”,学员来自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是副省部级后备干部的摇篮。

1998年7月,肖捷担任综合计划司司长,两年后改任国库司司长,从而具备了中组部提拔副部级干部要求的必须在两个司局以上担任正职的资历。2001年9月,在他44岁时,越过财政部部长助理一职的过渡,直接晋升为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进入部级领导干部行列。

“回锅”部长

2005年7月,在中央加快开发中西部的大背景下,肖捷被外放至中部重要省份湖南,出任省委常委、副省长。2007年8月,随着原国税总局局长谢旭人调任财政部部长,肖捷以其学历、资历和能力成为最佳的补缺人选,顺利调回中央,接任国税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跻身正部级高官之列。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他又当选为中央委员,时年50岁。

早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在现中央部委机关中,有多位经历类似的“回锅”部长,包括水利部部长陈雷、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

分析人士指出,这几位官员具有很鲜明的共同特点:一是任职轨迹都是从中央部委外放到地方省市担任领导职务,在两三年之后又晋升回到同一领域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二是他们年富力强,都有硕士、博士高学位;三是他们在地方工作期间表现突出。

在很多人看来,肖捷25岁进入财政部,30岁任处级,36岁任司级,44岁任副部级,50岁担任正部长、中央委员,其仕途堪称顺利。而中文维基百科上关于肖捷的条目显示,他是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侄儿,似也引人遐想。

不过,肖捷在财政部多年的同事、朋友,现任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巡视员、副主任姚峰撰文表示,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些光环的背后,肖捷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背也有点佝,这是长期繁重工作,尤其是脑力劳动过度的后果。”

撰文澄清引争议

过去几年,中国税收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20%左右的增长率,远超GDP增幅,与此同时,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迫切。

与肖捷共事过的人都说,他是非常认真细致的人,又不失创新改革的魄力。房地产税收一直是肖捷倡议的税收改革。在财政部任副部长期间,肖捷就曾多次提出必须开征房地产税收。他认为,在房地产转让交易环节征收的税种较多,而在保有环节征收的税收较少、税负较轻,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物业税改革很有必要,它可以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调节居民财富差距。

此外,肖捷对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的改革也非常看重。多年前,他便开始提出个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将个人主要收入项目归入综合所得,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观点。消费税上,将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产品及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

不过,物业税至今未能成行,只是在原有的房产税基础上稍作修补。目前上海和重庆两市已开征房产税,税率介于0.4%-1.2%,上海只针对新增购房征税,重庆则包括了存量及增量的高档商品房。个税改革亦相当缓慢。

肖捷上任后还一手抓税收征管,一手抓纳税服务。在他看来,税务部门的职能不仅要征税还要为纳税人提供服务,这个理念也越来越深刻贯穿在税务工作中。

而肖捷最为引发争议的举动,是去年10月在《中国改革》发表文章,澄清中国宏观税负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文章指出,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09年税负痛苦指数排行,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其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其评价和比较方法极不科学,谬误主要是将各税种最高边际税率简单相加,将税率等同于税负。肖捷还称,目前中国政府集中的税收收入还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公共支出需求,有必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合理地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宏观税负既有上升的必要,也有提升的空间。

就此,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认为,《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计算方法固然存在明显错误,但肖捷关于中国宏观税负有必要提高的观点值得商榷。据中国社科院财贸所2010年7月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2.2%,即广义的宏观税负应为32.2%。占GDP近1/3的政府收入和宏观税负还不高,多少才算高呢?更不用说公共支出增长中,维稳、行政管理费等急剧膨胀,而最需要增加的公共支出,如基础教育、社会事业等,往往增加得很慢很少。

“税意”觉醒

类似纷争未曾消停,反而愈演愈烈。就是这份旧榜单,在时隔两年之后,在媒体、学者和民众中又突然引发了一场大规模中国税负高低之争。

今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旧事重提,对其进行质疑,将中国宏观税负话题再次推向漩涡中心。与此同时,财政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同比增长30.9%。据此测算,今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由此,减税呼声再起,殊为凶猛。

事实上,2011年已被海外媒体称作中国民众的“税意觉醒年”。从年初至今,一系列有关税收的话题不断掀起阵阵民意波澜。

今年3月,一篇政协委员关于取消“馒头税”的提案,尽管被专业人士批评欠缺税收常识,却获得民众对中国税负偏重的共鸣。

5月,个税修正案的网上征求意见引发一场全民大讨论,在据理力争“免征额”由2000元人民币提高到3000元不够合理,并最终提至3500元,以民意的胜利而告终时,中国税收“取之于民,是否全

(责任编辑:郁风)

近期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