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辛亥百年如何纪念


发布时间:2011-11-28 10:31:11    来源于:郁风

摘要:清末变局以及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波折历程,对于今日中国社会转型、消除矛盾及改革进程,当有所启发。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100年后的今天,大陆官方高调纪念,并超越国共内战思维,开始回归这段历史的本真面目,为两岸和平统一埋下伏笔。

而在强调民族复兴和加速促统之外,清末变局以及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波折历程,对于今日中国社会转型、消除矛盾及改革进程,亦当有所启发。

大陆高调纪念辛亥百年

10月9日上午,辛亥百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9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一一出席,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也亲临现场。

福建、四川、江苏、湖北、广东等多地此前已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多位党政一把手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就在“十一”当天,天安门广场还竖起了6米高、2吨重的孙中山巨幅画像。

如此高规格只有“十一”国庆、“七一”党庆可以与之相比拟,可见中共之重视程度。而历次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讲话中,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都会占去相当大的篇幅,统战意味明显。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10月9日的讲话中,35处提“中华民族”,23次提“中华民族复兴”,17处提“孙中山”,11处提“和平”,7处提“中国共产党”,3处提“统一”,1处提“民主”,但“中华民国”、“宪政”则只字未提。并高调宣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而10月10日上午,台湾“总统”马英九出席百年双十节庆典,其讲话中,32处提“中华民国”,29处提“台湾”,5处提“辛亥双十”,10处提“民主”,8处提“自由”,6处提“和平”,3处提“孙中山”,而对“统一”却只字不提。同时作为回应,他提醒“对岸要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中华民国’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并呼吁大陆应朝建立自由民主均富国家方向迈进。

分析称,纵观此次辛亥百年庆典的胡马隔空相会,马英九大打“民主自由”牌,高调宣示,“台湾实现了先贤追求议会自治的理想,向世人证明:民主可以在华人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胡锦涛则称不仅“实现了”,而且“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抱负。“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

折射对台方略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教研室主任辛逸指出,历代中共领导人讲话都不忘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辛亥革命是一种历史传承的关系。

毛泽东曾称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共研究党史至少“从辛亥革命说起”。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也曾表示,从鸦片战争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指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并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胡锦涛也多次高度评价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今年7月1日,他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细细对比历次辛亥革命纪念大会讲话,不难发现,涉台表述日渐温和。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纪念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表示:“我们为祖国的统一事业未能完全实现而深感不安”,“台独”分子“不要错误估计形势,玩火自焚”。在2001年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表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骨肉相亲,血浓于水。争取和平统一、共谋复兴大业,有利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长远发展。而胡锦涛在此次讲话中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要“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认为,对台表述的变化与台海局势直接相关,现在对台表述日渐温和,不仅因为现在是两岸关系的最好时期,也反映了大陆对台工作思路的转变,即日益强调两岸共同之处,注重在情感上的感染。此次,胡锦涛就强调“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而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杂志采访时,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则表示,两岸如何找到交集点,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统一最重要的还是人心,是文化。

回归民国历史本真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大陆从官方到民间,都正颠覆原来的主流论述,将民国历史“去妖魔化”。

分析称,北京超越了内战的思维,告别了成王败寇的框框,对自己的综合国力有更强的自信心,开拓了两岸过去所难以想象的形势,也为中国未来的和平统一,埋下了辛亥思想的伏笔。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史》,被视为中共官方对中华民国研究的最新立场,就颠覆了以前中共的史观,不再将“中华民国”视为叛乱或反动朝代。该丛书的主编之一金以林表示:中华民国史不再强调“国败共胜”,而以平实口吻叙述,国共矛盾是不同社会精英做出的不同选择。

史家也开始对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予以高度的评价,尤其是1927年到1937年,被视为经济发展上的“黄金十年”。

民间知识分子甚至带有一种崇拜的心情,看待民国的一切,有强烈的“文化平反”的意味。民国教材甚至受到读者热捧,旧书新读引发了对民国教育的怀旧和对当下基础教育的反思。

著有《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追寻失去的传统》等书的历史学者傅国涌就认为,民国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是开放、从容的时代,“无论北洋时代还是国民党时代,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是存在的”。

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表示,中国历史上往往对“前朝往事”都是否定的很多,而国共又是从内战过来的。事实上,民国历史是占据相当地位的,尽管这段历史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此后的发展与它仍有一种继承和继续探索的关系。

“重新评价这段历史,对于构筑今天的制度及规划未来的发展都有好处。越能客观地对待过去,尊重客观历史本身,作出冷静的分析,对今天就越有利。实际上,我们对共和国的历史态度也不是很客观,主观性常常强,比如‘文革’研究至今还是禁区。作为国家,作为执政党,只有尊重客观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姜义华称。

启发社会转型

观点普遍认为,今天,纪念辛亥革命这一彻底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革命,不应满足于礼仪式凭吊,或沉湎于“走向复兴”,也不应止于统战需要,还应在民主共和的旗帜下,戮力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肖如平认为,研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对于今天的转型期社会来说,特别是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改革、稳步前进,有着诸多借鉴意义,这是辛亥百年我们需要思考的。应该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等层面来认识这场革命,然后对照现实,或许会有更多的启迪。

姜义华教授也称,无论议会制还是两党制在过往中国的实践中都未能取得成功。如何建立一个民意代表机构,更能够保障民众权益?当前的一个努力方向可能还是建立公民社会、公众社会,将单个人的力量结合成一个群体的力量,这比较能够更多地反映他们的意志和要求,形成一种对权力和资本较为有效的制衡制约关系。

同时,当前制度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许多制度还远未成熟。应当总结成功经验和认识不足之处,从外面学习吸收进行补充,但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根本,而去盲从。“目前整个社会浮躁,这会将中国带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必须在制度上真正有一个创造性的突破。”

中国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如何实现民主共和,100年来一直都处在探索中。台湾实现了民主转制,但依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台湾还是个小地方,而对于整个这么大的中国,民主制度建设更将存在诸多困难。

(责任编辑:郁风)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