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天价拍卖


发布时间:2011-11-25 14:02:59    来源于:仲维

摘要:中国艺术品屡屡拍出天价是“做局”还是爱国主义?

2010年以来,作为“另类投资”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可谓是“天价”连连:先是6月3日,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砥柱铭》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举行的春拍中以4.368亿元成交,打破了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创下的约2.3亿元的世界最高成交纪录;11月26日,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更是在英国伦敦一家不知名的拍卖行——班布里奇(Bainbridge)拍卖行拍出了人民币约5.5亿元的“天价”,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也刷新了中国最贵艺术品的历史。

拍卖公司天价“做局”
从2.3亿元一跃而至4.368亿元,据北京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黄庭坚的《砥柱铭》拍卖可能是一场极其严密的“局”——3.9亿元的落槌价是虚的,实际成交价仅为8000万元。收藏家郭庆祥指出,“天价拍卖千万不要是拍卖行之间为了竞争拍卖市场、争夺老大地位而进行的价格炒作。”

据了解,北京保利论综合实力很难挤进国内拍卖公司三强,但近两年却气势逼人:在2009年-2010年拍出的8件超过亿元拍品中,保利独占5席,而业内龙头老大嘉德却仅占2席。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获知《砥柱铭》买方有实力、且有意将成交额做成第一,对正处成长且有企图心的北京保利来说,是一件名利双收、一举两得的美事。

而雅昌艺术网公开的拍卖成交数据,2005年-2008年里,北京保利拍卖总成交额分别为5.63亿元、8.19亿元、15.37亿元、13.49亿元;依据拍卖规则,北京保利向委托人和买受人分别收取落槌价的10%和12%的佣金,则账面经营收入应为1.11亿元、1.61亿元、3.02亿元、2.65亿元。而工商年检报告显示,北京保利4年的实际经营收入分别只有2676万元、6556万元、11222万元、12571万元。

“虽然拍卖公司不一定完全按拍卖规则规定的比例收取佣金,但差距不会很大。北京保利实际收入与理论收入差距如此之大,我有理由相信,其宣称的成交价存在较多水分。”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天价做局”的假拍说。

此外,根据北京保利2005年-2008年的纳税数据,也与拍卖总成交额难以匹配。根据《国税总局关于加强和规范个人取得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拍品的不同,分三种方式征收,即:能提供原值的,以转让收入减去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基数,按20%税率缴纳;不能提供原值的拍卖品则按转让收入的3%计税,经文物部门认定的海外回流文物则按转让收入的2%计税。以这4年的拍卖成交总额为基数,即使按一般最普遍的3%征税,应缴税款也比实际纳税额高出许多。
“检验交易真实与否的最核心证据应该是纳税额,但因为外界无法取得真实数据,特别是某一拍卖品的单项纳税额,所以很难确定哪件拍卖品存在做局或假拍。不过,明显偏低的纳税额从整体上能反映出一些问题。”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由此可见,如果买卖双方和拍卖公司三方合谋,则完成这一天价游戏的成本中,最低的就是可能被稽查的税费。

对于拍卖中“天价做局”的目的,业内人士潘彦伯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洗钱或避税,二是为炒高艺术品拍卖行情。业内人士指出,“文物收藏界算计无处不在,假拍也是其中一种。任由虚假拍卖泛滥,将对文物收藏、拍卖行业造成恶劣影响,会损害整个中国文物的品质和形象,也影响文物的传承。”

“瓷器爱国主义”
拍卖天价的出现还可以明确断定艺术品炒作集团的存在——艺术品价格被人为操纵,大部分天价作品的成交实际上是“虚假”交易。即使是一小部分真实的成交,这些天价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国际地位也被过于夸大。

明知是个“局”,那艺术拍卖的暴利游戏却越玩越火?一来是没人愿意揭露这个皇帝的新装;二来,艺术炒作集团总是能不断制造出新的买家来接盘。

在中国这两年的拍卖会上,一些很有钱的不懂艺术但爱好艺术同时容易冲动的新贵阶层非常多。他们也许是新上市公司的亿万富翁,也许是一个山西煤老板的后代,也许是一个餐饮连锁企业成功的单身富豪,也许是一个富豪家族的新掌门人。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东南亚和海外富有的华侨。

在黄庭坚《砥柱铭》创造出4.368亿元的成交纪录后不到半年,2010年11月26日,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班布里奇(Bainbridge)拍卖行拍出约人民币5.5亿元,创下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刷新了中国最贵艺术品的历史。

据英国BBC等媒体报道,在拍卖前这个瓷瓶的预估价仅介于80万-120万英镑(约1285万元)之间,但最终的成交价格却高达原估价的四五十倍,让卖主和拍卖行都无法置信。古董交易专家表示,这个成交案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是由苏富比或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行经手,而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拍卖行——班布里奇拍卖行卖出。

而从英国媒体刊发的新闻图片可以看到,在拍卖会现场的竞拍者几乎全是华人。有英国媒体称,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英国《金融日报》则将之形容为“瓷器爱国主义”,即随着中国的实力增强,中国富人正在不惜一切代价买回流失海外的文化遗产。而班布里奇拍卖行老板班布里奇则有另一番见解,“这并不是一个中国现象,这发生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想买回自己国家的珍宝,这完全是合理的。前几年我们见证了俄罗斯版本的‘瓷器爱国主义’,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壮大,是该有个中国古董能够突破那些西方油画的价格了。”

近年来,这种拍卖“神话”屡屡上演,而主角则是中国买家。金融危机后,来自中国的资金,已成为陷入低迷状态的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救命稻草。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期间,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主角则是日本人。当时,日本富豪疯狂抢购西方艺术品,创下一个个艺术品拍卖纪录。可是买下之后,由于找不到接棒者而全部积压在手里。这几年,很多日本企业在甩卖当年购买到的艺术品,价格仅为当年的一半,甚至更低。中国的富豪们,似乎在重演日本人当年的那一幕。

艺术品的稀缺性影响到市场价格波动,但并不是所有艺术品因为稀缺就会价格无限上涨,最终决定价格的核心是其艺术价值。从这个创下天价纪录的清代瓷瓶来看,成交价比拍卖行的估价高出39倍之多,显然已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变成金钱游戏下的工具。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则表示,如果是中国人参与拍卖,不仅绝不是爱国,而且是毫无道理的行为。一些收藏界人士则认为,这里面不排除炒作相关文物价格以达到洗钱的目的。

流动性助推泡沫
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41.33亿元的总成交额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共有3件作品过亿元成交,52件作品超过千万元大关。而这一艺术品市场呈现的空前火爆,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中国开始呈现经济增速自高位的回落。不过,尽管央行加大了流动性收缩的力度,但流动性资金的总量仍在不断增加。加上楼市调控不断升级,大量资金开始从房地产市场撤出,流动于其他投资市场中寻找机会。与此同时,美元走势疲弱、欧债危机影响难以消除,也推动海外“热钱”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流动性资金的大量涌入,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量价齐升提供了基础。”北京匡时拍卖总经理董国强说,中国艺术品市场一年的成交额不过数百亿元,其规模与股市和楼市相去甚远,对经济变化的敏感度也远小于其他投资市场。这使得游资对艺术品交易青睐有加。此外,过去10年艺术品投资的丰厚回报也对以逐利为本质的投资资本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梅?摩艺术指数研究报告称,据有关数据测算,2010年11月,共计2500亿元热钱逃出股市,而在艺术品市场,2010年上半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较2009年下半年的资金增量达到100亿元,预计全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金增量为200亿元,接近2009年的成交总额。种种现象表明,现阶段游资入市爆炒艺术品获利似乎已确定无疑。

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则指出,拍品单件屡屡爆出“天价”,除了增量资金在市场中的表现之外,资金的机构化也成为推手。

资金机构化的表现,首先反映的是资金规模化的优势;其次是在操作目标和操作手段上,由于机构收藏的体系化和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的精确化选择,势必造成具有明确文化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的“名家”尤其是“名作”的价格飙升,从而不断创造出中国单件艺术拍品亿元级的价格纪录。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楼市、股市政策调控之后,中国艺术品这块新兴的“投资热土”方兴未艾,但随之而来,在新生力量冲击下是否亦将走上“泡沫破裂”道路的忧虑正在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

(责任编辑:仲维)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