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国新公司给力央企重组


发布时间:2011-11-25 11:25:28    来源于:仲维

摘要:尽管央企未能在2010年实现重组至100家的承诺,但国新公司的成立似乎已预示新的资本整合盛宴的来临。

据最新消息透露,2011年总量达23.9万亿元的央企资产重组将掀起资本市场狂澜,占据到市场的8成权重,而刚成立的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新公司”)则是此番国资整合重组的绝对核心,不仅充当央企集团整体上市的推进器,而且还是央企间资产重组和整合的平台。

“专家主政”提速央企重组
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调整和改组中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明确,当时要“进”的是“三大行业”,“两类企业”:国家安全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事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少数几家关键性的企业;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2003年,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宣布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集合了原中央企业工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部委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职能,接手管理15.9万家国有及国有工商控股企业。其中,归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直属企业(下称“央企”)196家。

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成为国资委第一任掌门。上任后不久李荣融便对外高调宣称,国资委的目标是到2010年,将央企重组至80-100家。2010年8月24日,就在距离央企整合大限不到5个月时,李荣融卸任。在他任职的七年间,央企的数量减少了73家,由196家调整为123家,而消化剩余20多家央企的任务留给了接班人王勇。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国资委成立之初的2003年,王勇就任国资委副主任一职,协助分管企业领导人员工作,是李荣融的得力“副将”。直至2008年3月,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因此,在多个央企高管,国资委官员看来,王勇接任国资委主任一职,属于“专家主政”。

然而在王勇主政的几个月里,央企重组似乎没有太大的进展,只是在2010年10月份,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整体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截至目前,国资委网站上依然还显示有122家央企。

对此,王勇曾在其主持的一个重组工作专题会议上指出,央企重组的方向和目标不变,但具体进度“要服从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需要”。 而他上任后首要面临的一大任务正是曾经号称“中国淡马锡”的国新公司的设立,目的正是为了加快央企重组的步伐。


国新公司难再“产业中投”
据报道,国新公司是李荣融主政期间力推的一个项目,也是其理想的一个代名词。据传,在主政期间,李荣融曾多次带队前往新加坡淡马锡,学习淡马锡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中国淡马锡”的构想:由国资委打造一家公司,专门运营经营性国有资产,对国资委管理的央企进行股权投资,即所谓的“产业中投”。

国新公司这一概念最早见诸报端是2007年的事情。那年11月,李荣融在一次会上表示,国资委已经上报了一份关于组建资产经营公司的请示,并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原则性同意。但此后国新公司的诞生却一波三折。

2010年年初,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表示,要加快央企重组的力度,新资产治理公司越快诞生越好。但直到2010年7月,国新公司仍然没能按预期顺利挂牌。据说是因为“一把手”还没有最终确定。直到2010年12月22日,国新公司终于问世,由宝钢集团原董事长谢企华出任董事长、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刘东生任总经理兼党组书记。

2011年新年伊始,有消息称,就在准备整体上市的3家央企——五矿股份、中国通号、中铁物资的出资人名单中,都出现了国新公司的身影。“这说明央企整体上市的工作已经由国新控股悄悄地推进了。”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说:“未来国新控股公司必然将在更多央企中出现并持股,通过推动集团层面的股份化改制,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按照原先设计,国新公司应是国资委实施央企整合的第三大平台。早在2005年,国资委就已经成了两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原有的两个平台已经无法满足央企整合的需求。

王志钢认为,国新公司刚成立就同时出现在3家改制央企的股东名单中绝非偶然。根据目前的规定,国资委无法直接持有央企股份。由国新公司代表国资委作为央企出资人,推动相关集团重组上市,正是对其资产管理平台功能的完善和扩展。

据王勇介绍,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国新公司定位是: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他说:“首先,国新公司是一家企业;其次,国新公司的任务主要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第三,国新公司是资产经营与管理公司,不是生产经营企业,更不是投资公司。”

显然,如今的国新公司已不再是当初李荣融设想的那个“中投二号”。对此,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有一个更加直白的表述,国新公司主要是帮助劣势企业退出,“给这些企业好的板块集中提供资源,帮助其做大做强;帮助其支付改革成本,尽快从不好的板块退出”,而不是把所有大的、好的企业都放进国新公司。难怪有国资专家感慨,当年的“产业中投”,如今俨然已成了处理站。

央企重组方向和目标不变
2010年12月23日,王勇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表示,鼓励央企进行不留存续资产的整体上市。他强调,主业资产已经整体上市的央企,要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集团层面整体上市;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有经济命脉、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的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中央企业,要积极引进各类投资者,包括外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实现产权多元化。

据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透露,央企整体上市是不留存续资产的整体上市,这在国资委改革局的相关文件中被表述为2010年、2011年两年要达到40家央企的整体上市,其中已经有24家通过资产注入、增发和IPO实现了主营业务资产的整体上市,按照计划,2011年将抓紧推动16家央企的整体上市。

对此,王志钢指出,就是要借助国新公司的平台,把集团非主营资产进行剥离,并以出资人身份参与完成对集团母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体现出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监督管理人对国有资本的收益权。

实际上,国资委早在2005年底就提出“央企整体上市”。2006年12月,国资委颁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已经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把主营业务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

但一直以来,无论是剥离非主营业务,还是整体上市,道路并不平坦。截至2010年7月份,有央企背景并有意整体上市的公司达到178家,但真正实施“整体上市”的却只有20多家央企。因此,在2011年国资委的重点工作中,推进央企集团整体上市将是重中之重。

王勇表示,当前央企重组的时间表慢于预期,但重组的方向和目标仍然不变。未来对重组的央企将更加重视重组的质量和效益。而根据国资委每年的央企排名,首先是以资产规模为指标,其次是参考净利润等经营指标,排序靠后的央企被划入国新公司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相关行业中,除了在军工、煤炭、电网电力、民航、航运、电信、石油石化等七大战略性行业中要保持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力外,其他行业中的开放性领域,如商贸流通企业类等,都有可能成为重组的对象。

尽管在“重质不重量、成熟一家进行一家”的指导思想下,国资委没有对2011年央企整合数量提出量化的目标,但根据国资委研究中心的表态,“到‘十二五’时期将诞生30-50家优质的中央企业集团”,分析指出,这将成为引领“十二五”期间央企重组的时间表。

央企重组盛宴即将开幕,临危受命组建的国新公司,在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实业版的汇金公司,又在某种程度上和几大资产管理公司有相似之处,如何改造处置央企中资质偏差的资产,回收后又如何运作成优质资产,将是摆在国新公司面前最大的难题。

(责任编辑:仲维)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