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小企业 大乾坤


发布时间:2011-11-25 09:18:25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去年收官前三天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透露,预计央企2010年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业绩与2009年央企7977.2亿元的利润相比,同比增长了25.3%。

舆论在解读这条消息时喜忧参半。

在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央企利润不下降反大增,实属可喜;但联想到2009年最能赚钱的两家央企,其利润之和超过了500强民企的利润总和,则显示随着国企越做越大,资源集中和行业垄断程度有增无减,由此反过来表明民营中小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不免让人忧从中来。

说到中小企业,一直就有矮人三分的感觉。而在实业经营日益举步维艰的今天,因为前途难卜、信心动摇,开始谋划转向赢利更具弹性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中小企业主已日见其多,这更叫人担心。

做强做大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支柱意义和先导作用的大企业,当然不错。但如果由此认为中小企业无足轻重,甚至一味“抓大放小”,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小企业对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先来看德国。对于这个刚被中国超越的曾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们印象中往往只与西门子、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大企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德国总数近400万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7%,为全国创造了57%的GDP,贡献了近50%的税收,解决了70%的人口就业,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很难想象,离开遍布各地的中小企业,德国还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贸易大国。

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中小企业总数占了企业总数的98%,雇员数占企业总人数的72%,创造了42%的GDP,被经济学家视为“日本经济活力的源泉”。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延续至今的长达20年的经济滞涨期,期间政府频繁更迭、消费持续萎靡,而社会稳定、民心不乱,与中小企业历久不衰的存在分不开。

两个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生生不息,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活力。

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地区平衡、激发创业热情,是中小企业的魅力所在。办一家小企业,准入门槛不高、资金需求不多,只要肯努力、能吃苦,从业方向选择又符合市场需要,个人的人生目标将不难在经年累月的追求中实现。发达国家所谓的中产阶层,其实很多就是这样的中小企业主。中国如有数以百万千万的人投身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当这种内生性的增长在民间积累起殷实的财富之后,就为真正藏富于民奠定了基础,提振内需、扩大消费也便水到渠成。
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别要从上到下转变观念,消除对中小企业的种种偏见误解,进一步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比如,在产业导向上,现在开口闭口离不开“做强做大”,仿佛企业越大越好。殊不知,“大而全”的结果往往是“大而弱”。别看央企利润屡创新高,其净资产收益率并未同步上升,低效或无效资产更不少。

又如,对中小企业的普遍性歧视。不说银行信贷从紧、工商税务刁难,社会上也多以另类目光打量中小企业。早几年,北大一名学生毕业后去卖猪肉,被认为是“斯文扫地”,似乎读了几年书非得当大官做老总才是正道,做个小买卖就有辱高等学府脸面。时至今日,谈及小作坊、小商贩、小业主,许多人还习惯性地侧目而视,连80后、90后找工作、办公司,也不屑与小企业为伍。可他们不知道,德国近60%的企业雇员数目少于10人,员工在50人以上的中小企业只占德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0%。正是那些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寥寥数人的微型小型企业,成为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小是美丽的”。小企业,大乾坤。繁荣中小企业需要大思路,大战略。我们不知道目前全国有多少家中小企业。想来以中国人口之众、幅员之广、发展之需,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几人十几人的小企业不为过吧?果其如此,中小企业的兴旺发达,乃国家之幸、社会之福、民众之乐也!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