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香港国货渐沦明日黄花


发布时间:2011-11-24 13:15:54    来源于:华谦

摘要:昔日生意兴隆的香港国货老字号,如今衰退的景况愈加令人担忧。

经营逾50年的香港中兴国货公司宣布于今年2月中旬结业。至此,全港国货公司店铺由全盛时期的逾300家锐减到30多家。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被顾客称为“既价廉物美又颇具怀旧情结”的一些香港国货老字号,却走到今天被淘汰出局的尴尬境地?
 
盛极一时的国货生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货公司在香港零售业界占有重要位置,是港人购买日常用品的主要地方。当时,最受港人喜欢的商品有 “蝴蝶牌”花露水、“海鸥牌”发蜡及洗头膏、“美加净”檀香皂、蕴藏几代港人记忆的校服及棉袄,还有寄回乡下的腊肉等。

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前,由于国货较容易通过内地海关审查,加上其价廉物美,许多港人回内地探亲前,经常会到这些国货公司购买日用品及食品当作回乡礼物,国货公司也因此盛极一时。内地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掀起了为期数年之久的“购物回乡潮”,当时由于内地对香港人及其携带货物进入内地,采取更为放宽的措施,故购买各类货物回乡探亲的港人不断增加,尤以过年过节更进入高潮。

内地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各方利好环境的带动下,香港国货公司获得了颇大的助推力,其生意可谓相当红火。当时,香港国货公司出售的货品,较合内地人使用,且价格较廉宜,故购物回乡的港人多选择在国货公司购货。同时,由于国货公司与内地的关系密切,国货公司推出了“香港买单,内地提货”的服务后大受欢迎,让国货公司生意大增。其中,以电视机最为畅销,其次为雪柜(早期冰箱的俗称)、摩托车及其他电器产品。

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力也逐步提高,各类消费品日益丰富及其价格的下降,港人购物回乡的热潮逐渐回落。但由于内地与香港两地的经济形态有所不同,实际上港人购物回乡并未停止。香港有些货品始终是内地较欠缺的,某些货品质素亦较佳,售后服务较好,或者牌子较受欢迎,价格较内地低,故仍有不少港人在港购货携带返内地。这些货品主要包括相机、摄录机、名牌服装及手表、燕窝、参茸补品、金饰等货品生意也明显增加。同时,内地游客来港购买的也主要是上述货品,随着内地游客来港不断增加,这些货品的销售情况也不错。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市区进行重建、人口大迁移,加上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全港百货业经营状况较之前出现大幅下滑现象。就在繁荣一时的日资百货公司大部分退出香港时,香港国货公司却在经历磨难之后,自身顺应市场需求并在经营模式上主动推陈出新,较早地恢复生机与活力,分店越开越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兼营零售以外的多种业务,在百货业汰弱留强的竞争中争占了一席之位,这在香港百货业史上的确值得特书一笔。

1997年底,由于亚洲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居民消费力下降,百货业更首当其冲,其生意明显滑落。但至1999年10月,香港国货公司的生意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情况,一路攀升,至2000年三季度的其生意有了明显好转。主要原因是国货公司出售的多为民生必需品,在居民就业好转及货价较便宜的情况下,到国货公司购物已见回增。另一方面,游客明显增加,特别是来自内地、东南亚、日本、台湾的游客,他们向来对香港国货公司的声誉十分信赖,对其生意有一定刺激作用。

在香港国货老字号中,中兴国货公司(下称“中兴国货”)属口碑不错的一家。该公司创立于1958年,其繁盛时期在旺角区有4家店铺,员工人数达100多人。中兴国货第二代掌舵人李兆棠回忆,当年高峰时期,他们公司的“衫裤是一堆堆而不是一件件地卖;另外,三四天之内,载满一辆5吨半货车的腊肉也会卖光。”当时,每年年底的生意最好,店内人头攒动, “数钱数得手软”。李兆棠说:“很多顾客习惯大年三十晚上拿了工资后就来我们这里购物。我们原本晚上9时关门,那晚也要延至凌晨2时才关门。”

衰减乃大环境使然

近几年来,随着香港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卫星城市的增加、消费形态的改变,香港百货业的变化甚大。中小型百货公司、家庭式经营的公司或店铺,结业的情况较为普遍。曾一度在港大展拳脚的日资百货公司,甚至较华资与英资百货及国货的规模更大,部分也在近几年相继结业或退出香港市场。较大规模的华资百货公司及国货公司也有结业及合并情况。

其实,目前香港的零售业仍然蓬勃发展,只不过其形态并不集中表现在百货公司而已。如:一个又一个新区、新屋村的大型商场,便挤满了无数的各行各业的零售店铺、超级市场、便利店、名牌服装连烁申、大型玩具店、家庭用品以及清洁用品与化妆品及药品连锁店,还有到处可见的10元店等,这些集中销售某些商品的零售公司或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传统百货公司特别是国货公司的经营有很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深圳消费热”,对包括国货公司在内的香港零售业的发展也构成一个潜在的不利影响。

香港“港九百货业商会”会长林振永称,曾几何时,国货公司是香港居民购买日常所需的主要地点,但时代变迁,不少国货公司近年来先后被淘汰出局。香港的国货店由全盛期的20世纪70年代逾300家,锐减至今天的8个字号的30多家分店。有的近年已分别转为工艺品、小礼物与中成药专门店。林振永分析称,面对市场竞争,近年来许多香港大型国货店都要兼卖其他国家产品,加上近几年来香港的商铺租金成倍上涨,对当地国货业有很大影响,部分国货公司更是索性把自家的店铺出租以维持运营。

中兴国货李兆棠感叹说,随着时代的转变,港人的消费模式也出现改变,购买食物喜欢到超市,买鞋则喜欢到街边的鞋店,导致他们只能做老辈人生意,“钱景”越来越差。而且,近几年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实体的增强,人民币也随之升值,国货的价格也开始走高,无疑使进购货品的成本上升;虽然业主非常体谅他们,店面租金算是相宜,可是店面依然连年亏损,实在无法再持续经营,只好选择结业。

时移世易,香港国货公司红衰翠减也是大环境使然。国货老字号未及时跟上新时代步伐,相当分散的小成本经营,虽然经过几番调整,由于受国货老字号的影响,多数公司也未向连锁经营方式方向转变,货品与经营模式等变得不合时宜,故难以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加上连锁经营、极具优势的超市扩张,以及多种便利店的兴起,小区转型让街坊搬走、人民币升值以致来货价格急升,当地店面租金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多数国货公司生意衰减,致使多间分店陆续因经营困难而结业;留下单一老字号店面最后一搏却难见生机,无力支撑高成本及连年亏损压力的同时,自身也难以在短期内找到扭亏转盈与持续经营的良策,直至一个接一个的国货老字号从顾客留恋的视线中逐步淡出。

裕华国货——风景这边独好

香港裕华国货公司(下称“裕华国货”)于1959年成立,寓意为“富裕中华”,是香港大型零售百货集团之一。50年来一直以经营质优、多样的国货为方针,在香港及新加坡也都设有大型百货商场。尽管近20多年来香港各类型百货公司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裕华国货无论在公司店铺的数量、商场面积、销售货品及员工等方面均不断增加。目前,裕华国货的业务除了百货零售外,尚有贸易、运输、货仓、物业出租及管理、证券投资及基金投资等。据2009年相关资料显示,裕华国货年营业额达数亿港元,已成为香港国货业的重要代表,余国春本人也被称为香港“国货大王”。

裕华国货特别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如成立服装设计班子达造以服装为主的经营,在香港、九龙及新界各繁盛购物区以连锁店形式经营中成药等。裕华国货全盛时期在香港有15家分店,截止2009年底共有6间大型店铺,经营的商品应有尽有,由大众化日常用品到名贵珠宝,由仿古到名牌精品……在各类货品中,裕华国货均十分注重选择其货源。其货源网络的建立主要是直接与内地工厂进行合作,工厂则按裕华国货的要求生产,这样既保证是真货又能使价格相宜。裕华国货也积极迎合消费者口味和时代的步伐,如针对近年香港出现的“深圳消费热”, 裕华国货组织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港销售,以使消费者不用到深圳也可以较廉价地购买到深圳货品。

在香港,经常会看到“裕华国货”的红漆大字招牌。对香港市民来说,这是家平易近人的老店;对来港的内地游客而言,“国货”二字似曾相识。如今,裕华国货销售商品超过10万种,位于佐敦的总店分7层,从海味凉果、抽纱刺绣,到玉石雕刻,再到中式家具,几乎是特色中式货品的博物馆。不少港人仍钟情从裕华选购质量有保证的华服、中草药及特色食品;外国客人来港也会到裕华选购工艺品收藏。

最能折射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变化的莫过于裕华国货的服装部与食品部。中式服装不仅面料方面多种多样,面、麻、混纺、丝绸,应有尽有,防皱处理、品牌和设计也不可同日而语;在食品方面,时至今日,不少老客户仍从裕华国货选购米面等必需品,但选择已比当年多了不知多少。近年来,裕华国货还多次组织活动推广有机食品,真空包装的糙米、杂粮等有机食品占据了店铺相当大的空间,就是茶叶供应的品种也超过了1000种。<

(责任编辑:华谦)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