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富民优先有赖制度给力


发布时间:2011-11-18 10:37:07    来源于:CBF聚焦网

摘要:

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两会民生成为与会人士议论最多的热词。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权重的提高,被舆论视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一个新亮点。

在近日正式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句话格外吸引眼球。就是说,经济转型的全部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是否解决民生来检验,而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从十一五规划的年均增长7.5%下调为7%,居民收入预期指标从年均实际增长5%提高为“7%以上,显示中国正在从强国第一向富民优先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济增速收入增速两者同步演进的框架下,着眼于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增加了若干约束性指标,比如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等等。

这一切看起来不错。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美丽的许诺化为可见的现实。

多年来,保障民生、提高收入之类的话,我们一直在嘴巴上说着、报告中讲着、文件上写着,可结果往往口惠而实不至。早在十年前提出十五规划时就讲缩小贫富差距,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2000年的

2.79:1反扩大到2008年的3.31:1,行业间差距更创了15倍之多的新高,同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资本所有者和政府的占比则大幅提高。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0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连年扩大趋势,目前正向0.5逼近。这就陷入了人们常说的“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常常雷声大,雨点小?这里,除了政府的决心以外,根本的还在于国家制度安排存在先天的缺陷。

拿眼下的收入分配制度设计来说,初次分配更多在向资本要素、向垄断行业、向管理阶层倾斜,再分配更多向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倾斜,财产性收入更多向有钱的强势群体倾斜,这就使得被不合理制度边缘化的万千大众先天处于弱势地位。据中石油日前年报披露,2010年净利润1399.9亿元,等于日赚约3.8亿元,而公司大把的利润及高管们惊人的高收入,恰恰得益于备受诟病的国家赋予的垄断经营权和巨额补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急于挤入公务员的门槛,无非是向往其远高于社会平均数的稳定收入及各种公开和隐性的特权。至于提高工资收入,除了劳动力供求关系带来的刚性需求倒逼薪酬上升外,工资涨不涨完全由用工单位说了算,为工人代言的工会组织通常只是一种摆设,除非像富士康那些走投无路的年轻代工族以死抗争,一般打工者很难通过机制寻求合法权益的保护。

政府职能的归位,在于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一开始就有失公平正义时,实际已为贫富差距不可逆转的扩大,进而为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现在要改变这一积弊日深的人为沟壑,单靠一纸文书一次会议的口头承诺显然难以奏效,只有谋求力度更大、着眼长远的制度变革,自觉适应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庶几在持久的努力中逐渐消解民怨,缓和社会矛盾,使民生确有改善。应该看到,当下论及的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都还只是蓝图而非办法、是结果而非路径,只有制度设计积极跟进,使愿景的实现更具操作性,彻底改变分配失衡的乱象,才能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此次两会,代表中有70余位亿万富翁,但一个国家的强盛并不取决于有多少富豪,而取决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生活状况。强国之梦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可如果民生未有同时改善,GDP增长就变得毫无意义,表面的繁荣也必然虚假而不牢靠;只有当大多数普通国民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国家才可望走上真正富裕之路,社会才能和谐安定,未来发展也才有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CBF聚焦网)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