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CBF

做大做强儿科“国家队” ——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


发布时间:2022-02-18 10:53:53    来源于:中国医疗聚焦

摘要:“从医就意味着爱心和责任。”多年来,一心扑在儿童健康事业上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在医学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是调侃,同时也道出了儿科医生的辛苦与艰难。儿科是“哑科”,儿科医生不好当,儿科医院院长更不好当。

30多年前选择了“儿科”为终身职业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下文简称复旦儿科)院长黄国英,定位最具挑战性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在这一领域钻研出多项重大成果。其中,先心病简易筛查法,开创了我国儿科学界在《柳叶刀》上发表研究文章的先河,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成千上万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生命早期得到及时救治。

凭借着在儿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和管理才能,黄国英先后以第一排名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市长质量奖”等省部级奖项6项。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优秀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荣获上海市实施妇女儿童“十一五”计划工作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医院优秀院长、中国儿科医师奖、复旦大学-复星医院管理奖等荣誉。

 

学霸从医 开启“儿科攻坚战”

2007年黄国英出任复旦儿科院长,10年后,复旦儿科升级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跻身“国家队”。

回首来路,是无数个开拓者、建设者筚路蓝缕的身影,陪伴复旦儿科为孩子们的健康撑起一片天,而黄国英恰是其中关键的领导者之一。

高中时,黄国英是班里的佼佼者,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1979年参加高考,在母亲坚持和老师建议下,他放弃了被南昌军校录取的机会,选择福建省医科大学医学系。80年代的黄国英,大学一毕业就把儿科作为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因为觉得儿科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专科”。

1986年,黄国英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小儿心脏病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小儿心脏病学专家宁寿葆教授,硕博连读5年。毕业后,留在复旦儿科工作,并先后赴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进修和宾州大学生物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黄国英在采访中提到:要想成为一名小儿心脏科医生,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只有在成为优秀儿科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是一名合格的心脏科医生。其实,这个信念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在师从宁寿葆教授学习期间,他直言当时的自己,“说起心脏科就头头是道,很有兴趣,什么书都看,对其他科就好像有些无所谓。”

很快,宁寿葆教授发现了黄国英的学习问题,并且很及时、严肃地指了出来,“儿科其实包含了多个学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心脏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你单纯只会看心脏,那是不行的”。

勤奋好学的黄国英把老师的教导听到了心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很自觉地去不同的科室进行轮转,而且轮转到什么科都会认真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严谨的学习态度,黄国英不仅身体力行,也把这种个人魅力,在工作和教学中不断传承。

孩子们的配合度低、总爱用大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使得诊治一名儿童要比一名成人要花费更多精力。

在黄国英最开始做儿科医生的时候,他用“手足无措”四个字来形容。尤其是当他看到新生儿,感觉怎么抱都不对,对刚毕业只有20来岁的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天生喜欢挑战的黄国英开始了他的“儿科攻坚战。”抱孩子的姿势、喂奶、换尿布...黄国英跟着资历高的护士从头学起。

作为儿科医生,不仅是安抚孩子的幼师,还是从蛛丝马迹中推理病情的侦探。“面对儿科这样一个‘哑科’,照顾孩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病情的过程,有时候,我自己一定要去检查一遍,跟孩子互动一下,能发现很多问题。”

黄国英认为,儿科医生需要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因为小孩子不会说话,身体有不舒服、生毛病,他只会哭,顶多用手摸哪里痛”,所以儿科医生要通过自己很强的观察能力,结合家长的介绍,对患儿做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于儿童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相比成人生病,婴幼儿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儿童不同阶段的病情也就会有不同的特点。“一岁孩子生病和10岁孩子生病的病情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临床表现,还是治疗和观察,这些都有很大的差别。”

“孩子生病的时候无精打采、病病殃殃,你给他开点药,打几针,孩子恢复效果非常好,这让我很开心。”相比挑战,黄国英沉迷于治愈患儿后的成就感。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选择,更加热爱。从事儿科医学30多年的黄国英,把用一己之专长帮助别人,看作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也在儿童健康领域逐渐发挥引领作用。一张张省部级、局级多项科技奖和教学成果奖证书,在黄国英的“功勋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复旦儿科方案”成“中国标准”

黄国英是小儿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他在小儿心脏疾病的诊疗方面成绩卓著。他的最大功德之一就是将临床诊断、治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合规范标准,造福更多的患儿。

先天性心脏病,大概占所有出生缺陷疾病的四分之一,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生命。如果没有被早期发现,可能会引起死亡。

为了更好的解决发现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问题,黄国英教授率领其课题组历时3年艰辛,发现一种在新生儿出生后2472小时内采用 “心脏听诊和经皮血氧饱和度测试”的简易方法,23分钟内就可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筛查,其中重症先心病检出率达92%以上。

双指标筛查不仅准确性高,而且操作简单,“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通过培训很快就能掌握,完成一次筛查大概也就3分钟到4分钟”,依从性高,无创伤,成本低,重要的是重症、危重病例的检出率高。

与此同时,他的团队还建立了完善的先天性心脏病协作网络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注册登记系统,确保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一旦被筛查出来,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明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从201661日到2019年底,在上海有500多例非常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利用双指标筛查被发现,并且通过‘绿色通道’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幼小的生命得到挽救。”黄国英介绍,2016年起,上海市将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纳入全市常规新生儿筛查项目,并建立了国际领先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诊断-评估体系,目前筛查率已经达到99.27%。该成果荣获上海妇女儿童发展研究成果“政策建议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工作方案》,将先天性心脏病纳入我国新生儿疾病筛查谱,作为常规筛查项目,目前已经在全国28个省实施,成千上万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生命早期得到及时救治。

这项前瞻性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该成果已刊登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上,这是该杂志自1823年创刊以来,首次刊登中国儿科学界的研究论著。该项大样本的研究也为各国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为儿童健康的守护者,黄国英对儿科医学的研究从未止步。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治和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等方面,他也一直刻苦钻研,并取得重要成果。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最致命的是会损伤冠状动脉,引起心脏冠状动脉的闭塞、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甚至威胁生命。“目前在上海,大概每10005岁以下的孩子当中,每年会有一个患上川崎病。”黄国英介绍。

对此,在过去20多年中,黄国英针对川崎病在上海开展协作诊疗,“把原来0.26%的病死率,降至近年来的零死亡”。探究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从源头上预防心脏方面的出生缺陷,也是黄国英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

打造医联体 做强儿科“国家队”

去年817日,2019价值医疗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黄国英做了《价值为导向的分级诊疗,复旦儿科医联体经验分享》主题演讲。

会上,他提出了一组数字:2014年全国做了一个儿科医生流失率调查,2015年是12%,上海维持在10%。儿童专科医院的流失率比较低,大概4%左右,“我们复旦专科只有2%点几,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

这组数字一下子吸引了全场听众的注意力。不仅如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还建立起一个内部良性循环的儿科医共体,入选上海市医改十大创新举措,获得中国医院管理协会的科技创新奖,还成为上海市的服务品牌。

众所周知,中国儿科医疗资源面临严峻挑战已经成了社会共识,而儿科医生流失率高更是牵动社会民生的大问题,那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是怎么留住人?又是怎么建成儿科医联体的呢?

原来,为了解决儿童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儿科医疗服务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自2014年起,黄国英牵头率先在全国系统地探索儿科医联体模式,先后成立由复旦大学10家附属医院组建的横向儿科医联体和覆盖闵行区内所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综合医院的纵向儿科区域医联体。

经过4年多的建设,儿科医联体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初显成效。黄国英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通内科比例从2014年的35%降至2018年的25%,而儿童疑难专科比例不断上升,临床服务结构日趋合理,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定位日益凸显。

而加入复旦儿科医联体后,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设儿科门诊,2018年闵行社区儿科就诊人次数较2014年上涨26%,同时,2014-2018年闵行区儿童到儿科医院就诊人次数从10.95万下降至8.52万人次,下降22%

该项工作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为全市推广儿科医联体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参考模板。成果荣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三等奖”和“上海市医疗服务品牌”等荣誉。

在医联体建设中,通过“三个平移”(管理平移、技术平移、品牌平移)和“四个统一”(统一医疗安全和质量要求、统一医疗服务模式、统一学科发展规划、统一信息化共享系统),实现患儿“就近就医、有序转诊”的目标。如今在上海,复旦儿科医联体辐射88家单位,“复旦模式”、“上海经验”在全国推广。如今通过医联体,更多患儿和家长体验到“品质医疗”带来的变化。

据黄国英介绍,除了医联体,他们还探索建立儿科横向协作:联合北大、协和、浙大等我国12所高水平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于20151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成立“全国儿科发展联盟”,构建我国高水平的儿科医学辐射和示范平台。

20185月成立的首个“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儿科协同中心”,由此远程医疗可切实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偏远地区,覆盖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网点数量超过4500个,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直播、远程查房、远程教学、远程科研等多维度工作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儿童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复旦儿科特别注重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同时医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国家队”的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更多地方。

“我们通过儿科发展联盟、医疗联合体等,先后和100多家单位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达到共同进步和双赢。厦门市儿童医院正是医疗资源共享单位中,联系最密切的一家医院。” 黄国英介绍。 

2014年,厦门市与复旦大学开展市校合作,共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厦门市儿童医院)。与其他医院不同,厦门市儿童医院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管理和指导,高位嫁接,实现品牌、管理和技术的平移。

“厦门市儿童医院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长为一个地区的儿童医疗中心,可以全方位为区域儿童提供优质的医疗和保健服务,且可以为国家建设医疗高地提供可复制的榜样。”黄国英自豪地介绍了厦门市儿童医院建院以来的发展。

打造国际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

随着医学界对疾病认知不断深入,儿科细分领域逐渐增多,此时,如何让科室形成品牌,让服务更加专业,在细分领域内进一步占领技术高地,成为各儿科医院面临的难题。

作为复旦儿科的院长,黄国英在医院管理方面有着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为此,他推行了“病房-门诊一体化管理”的专科化发展战略,称之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科发展为根本的运行模式。

同时,黄国英院长还组建了一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眼光的管理团队和老中青结合的强大临床团队,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他们围绕病人的需求,从临床的医疗服务项目、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全方位的开展工作。

在这样的管理框架下,医院每年还要开展很多公益活动项目。截至2019年6月,医院共建立68项慈善专项基金,分别针对不同疾病,覆盖医院20余个临床专业,累计资助善款已近2亿元,将爱的种子洒遍医院各个角落。

医院还设立了专科奖学金,用于儿童心脏科、内科、麻醉科、影像科、超声科、护理科等科室招收专科医生,每年招收30人左右,为全国儿童医院树立了一个典范。

此外,医院还不断扩大国际合作,目前已经和加拿大儿童医院、温哥华儿童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医院、斯坦福大学儿童医院等26家国际知名儿童医院展开了广泛的协作交流,使医院的发展始终处于国际前沿。

黄国英介绍,“现在正好是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制定,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和自身定位分析,最后我们的愿景和规划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

未来,在黄国英和团队规划的蓝图中,复旦儿科将实行“医防融合、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管理”五位一体的发展策略,致力于儿科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儿科临床研究的转化,并在政府的指导下,和兄弟单位一起做好儿童主要疾病登记、相关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等工作。

另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国内儿科学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连续多年在国内多个权威排行榜中排名儿科学领域榜首,凭借全面均衡的临床学科发展,分子遗传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等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的积累,再辅之以上海市出生缺陷重点实验室等强大技术团队的支撑,使得医院在罕见病、诊断不明疾病(undiagnosed diseases)等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培养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诊治团队。

“如果下辈子可以选择的话,我还选择做儿科医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医者仁心,同样如此。30多年的从医道路上,黄国英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心无旁骛的为医院的发展而默默付出着。

(责任编辑:万仞)

近期热门资讯:

中国诗人